今日思考:优越感与自豪感 有些时候不自觉的会展示自己北京人的一面,包括但不限于讲老故事、念北京音地名(如颐和园),并且在爱好和美食上向老北京有所靠拢。 尽管在胡同和大杂院里生活了十二年,但搬至小区和开始工作后身边北京人数量急剧减少,北京腔调底蕴还在但词汇量骤减,对于一些更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也一知半解,不免有些惭愧。 一方面,基于对乡土的热爱,我很愿意学习北京文化和打上北京人的标签,在我的认知里,北京人的热情、洒脱、靠谱、局气、仗义、善良是非常宝贵的精神文化(当然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这样,就我接触的大多数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品质),这增加了我是北京人的自豪感。如果我是觉醒后的偷国人,想必可能会惭愧吧[地铁老人看手机] 另一方面,我也在反思这其中是否有优越感作祟。由于鄙视链的存在,由北到南,由内到外,由近到远,光是北京内就有着这样的约定俗成,正如我仍不愿承认从城区住到了郊区。同时,至少在一定时期,我也很羡慕01/02的东西城区号,以及对03/04绝版的崇文宣武感到惋惜。 不过话说回来,精神上是哪儿的人,在哪里都是哪的人,北京精神也不仅限于四九城内,每一个践行北京精神的人,都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北京人。大可不必因为户籍而产生优越感,生在哪里和长相都不由人决定,以此进行鄙视和自我彰显未免有些狭隘。 写与我自勉,在何时何地因何事,都应该杜绝优越感的表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