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味甘,微凉,熟微温。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入五脏六腑,专入肺、脾,次之八分入心,五分入肝,三分入肾。气味阳多于阴,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下。
例如:肝肾之病,多用人参补血精,辅助以山茱萸、熟地等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易发生精血。如气喘,肾不纳气,此为虚喘正可以为用。但肺家火实便不能用。(因人参专入肺,本来肺实,阳药补气,愈补愈实)
有云用人参上火者,非人参之过也。人参补虚而非去热。用人参虚得补,但热不得去。虚去热自然显出。故用人参之法,非上火而不用,实乃其人内有郁实而不用。
人参兼有滋阴养血之道理,古人云:“血脱者益气。”因血不能自生,需阳气生而阴血自生也。其所以然者,皆因气无形易生,血有形而难长,此是阳生阴之道理。如单用补血,则血无可生。四物汤之理昭然若揭,当归、白芍、熟地皆是阴药补血,唯川穹为阳有行气活血之效,这便是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如在此中再入人参,则为气血双补也。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正气先虚而必凑之。当此用药之际加入人参,正气既足则邪可以去矣。还有单独用一味人参,治大汗亡阳,心主汗,阳气欲脱,汗出不止,气脱一时,血失顷刻,阳绝旦夕,急用人参补气固脱,有回阳之效。此一时权宜之计,不可常服。
如仲景伤寒之辩:
1、本伤寒,脉浮紧,遍身疼痛,脉反迟无力者,不可轻汗。浮,病在表。紧,表束不得宣发。今言脉反迟而无力是荣中气血少,不可发汗,正是应该在麻黄汤中用人参,益中气,补气血则汗出而愈。
2、伤寒坏症,本应发汗而用吐、下之法,造成吐下不止。是伤胃气之过,必须重用人参。
3、阳明症,当用承气汤下之,服药而不下者,是津液干枯之过也,此加人参得下。
4、伤寒传经入少阴,脉微,汗出不烦,下利不止。(脉微,病在里,正气衰微。汗出又下利,已伤津液,人本应该烦,今言不烦是正气欲绝无力作烦。)此理中汤中加人参,可急固肾阳不脱。
寥寥数语,是我读书整理,或有错漏处,望方家指正。

评论:
AI苟蛋: 听上去就是满满的养生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