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雨夜听书发布时间: 2024-05-31 07:57:30 浏览:5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我一直很喜欢的一个心理学知识,自我应验预言: 自我应验预言 期望理论定义 是指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期望,往往成为被期望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亦即一个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会成功,相反的期望他人失败,他人就会失败,故称之为期望理论,又称为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起源 由莫顿(R. K. Merton)于1948年在The Antioch Review期刊发表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文而来,旨在解释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不管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到一个情境的结果或一个人(或团体)的行为表现,例如,标签某人为罪犯,而以罪犯对待之,那个人可能就倾向于他人期望而产生犯罪行为。 应用 于196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桑莎(R. Rosenthal)与杰柯布逊(L. Jacobson)将其应用在教育上,进而出版《教室中的比马龙》(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一书,提出教师期望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后续研究进展 古德(T. L. Good)、布洛斐(J.E. Broophy)、韦恩斯坦(R.S. Weinstein)相继投入教师期望理论研究,提出教师期望模式五个步骤:1. 教师对特定学生期望特定行为和成就2. 因为教师对于学生不同期望,教师会以不同行为对待学生3. 教师对待学生不同态度,使学生知道教师所期望于自己的是什么行为与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与抱负。4. 若这种教师对待学生态度持续一段时间,而学生并未以某种方式改变,则教师将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高期望学生将达高成就水准,低期望学生则达低成就水准。5. 如此持续一段时间,学生的成就与水准将越来越接近当初教师的期望。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具有很大的影响 中英文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自我应验预言英文关键字:self-fulfilling prophecy期望理论定义 是指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期望,往往成为被期望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亦即一个人期望他人成功,他人就会成功,相反的期望他人失败,他人就会失败,故称之为期望理论,又称为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 起源 由莫顿(R. K. Merton)于1948年在The Antioch Review期刊发表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一文而来,旨在解释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不管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到一个情境的结果或一个人(或团体)的行为表现,例如,标签某人为罪犯,而以罪犯对待之,那个人可能就倾向于他人期望而产生犯罪行为。 应用 于196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桑莎(R. Rosenthal)与杰柯布逊(L. Jacobson)将其应用在教育上,进而出版《教室中的比马龙》(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一书,提出教师期望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 后续研究进展 古德(T. L. Good)、布洛斐(J.E. Broophy)、韦恩斯坦(R.S. Weinstein)相继投入教师期望理论研究,提出教师期望模式五个步骤:1. 教师对特定学生期望特定行为和成就2. 因为教师对于学生不同期望,教师会以不同行为对待学生3. 教师对待学生不同态度,使学生知道教师所期望于自己的是什么行为与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与抱负。4. 若这种教师对待学生态度持续一段时间,而学生并未以某种方式改变,则教师将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高期望学生将达高成就水准,低期望学生则达低成就水准。5. 如此持续一段时间,学生的成就与水准将越来越接近当初教师的期望。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具有很大的影响 中英文关键字 中文关键字:自我应验预言英文关键字: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心理学书籍 #今日份哲学思考 #人性的思考 #阿德勒 #荣格心理学 #读书 #心理学 #哲学 #SoulReal知识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