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日记 #五一怎么过 #下雨天适合干什么 #古诗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间辛苦是三农
趁着五一劳动节长假,写篇关于劳动的小文章以作庆祝,构思是脑力,打出来是体力,都有了。
从形而上的哲学出发,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首先,劳动形成了手脚的分工,人类开始直立行走,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加方便捕食猎物;其次,劳动促进了器官和大脑的发育,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最后,劳动带来了更多沟通交流和资源分配的需求,使人结成社会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更没有现在的文明社会。
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出发,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勤劳致富、耕读传家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行为准则和传统美德。炎黄二帝、尧舜禹汤时期就形成了重视劳动的优良传统,夏商周以来的各个朝代也都坚持把重视农业、鼓励蚕桑定为基本国策,直到现在仍是如此。中国最早的诗歌《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劳动,朴素有力,慷慨豪迈。稍晚还有一首《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是不是很眼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多少人的向往!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说点实在话,从个人角度出发,人要穿衣吃饭,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只有劳动才能带来经济收入,满足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生存需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劳动让人规律生活,到点要吃饭,要打卡上班,要关灯睡觉,不能黑白颠倒,日夜不分,正常上班更能督促自觉自律,保证身体健康附加注意仪容外表;还有,人是群居动物,劳动过程中必须与社会,与同事,与家人朋友、与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士打交道,沟通交流,建立关系和互动,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通过劳动满足了人的社会需求,塑造人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劳动还能让你有机会展现才能和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获得自我认可和他人尊重。总之,人类的五大需求,从最基础的生理需求,依次上升到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到最终的自我实现需求,都是通过劳动才能达到和满足。
说到劳动,中国人最先想到是肯定是土地、耕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描写了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场景,感叹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感情真挚,意蕴深远,德智体美劳全面兼顾,必需是小朋友启蒙时必背之篇目。
写到这时,外面正是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不禁又想到北宋大家王炎的一首《南柯子》: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人间辛苦是三农,辛苦过后但求好收成。愿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愿正看着这篇短文的您平安顺遂,福寿康宁!


评论:
冰川: 人的需求其实就是两项物质需求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