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游记:云南大理州剑川古城(3)
正德至嘉靖年间(约1506—1566年),全国范围的战争侵扰、民族迁徙流亡的局面暂时得到平息。这一时期,三江并流区的各少数民族与剑川之间的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方面的往来猛然加速,促使茶马古道上的剑川古城在集市交易、运输往来、文化传习以及商品经济交流诸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地方财政收入有极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相对稳定提高,巩固国防,兴建城市,成为当时地方建设的主流。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鹤庆知府周集建议,扩大州治范围,修筑剑川古城。按照明代街巷闾里格局结合滇藏古道重要路口的特殊地位,剑川古城进行了严格的建筑规划。此后,经关志极、林明辅几届知州努力,剑川城时建时停,直至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完全竣工,这一时期的古城建筑时间前后经历100余年。古城东临剑湖,西靠金华山,城池修筑坚固,地势十分险要,为当时迤西(大致为现云南西部和四川东部地区),尤其是三江之南平坝地区易守难攻的主要城池之一。据康熙《剑川州志》载,古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砖垛石墙。垛口一千三百二十七,濠宽八尺,深五尺,城内驰道宽一丈,城外驰道宽一丈二尺。”按照清朝的单位换算,剑川城墙高为五米多,厚将近四米,壕沟宽两米半,深一米六。四城门上设有樵楼,其名:“嘉庆门”,位于东门街东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因直冲州治”,城门北移至陈家冲东巷口稍北。“拱日门”,位于今南旧寨巷、七曲巷、仁里巷、段家巷、张家冲、陈家冲曲曲弯弯,充分显示出古城街巷布局的幽静和神秘。古城中用于消防灭火的水火巷道布局科学合理,巷道中的流水日夜不绝,为古城防火减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我住的客栈是在古城里闲逛的时候看到的,老式房子改成的,位于古城主街,进去问了老板有没有房间,单人间,一张大床,有卫生间,70元,古城里面客栈很少,游客似乎不多,这是一个商业化气息很低的古城,虽然剑川古城位于大理和丽江之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