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真是一个让人一听就难以忘怀的名字。
国民四公子之一,将自己收藏的东西赠予故宫,供更多的人观赏和了解。
再去故宫一定做好功课,好好看看张伯驹收藏的宝贝,收藏的过程也都是故事。
听了张伯驹的过往让我有两点感触:
1、留下历史痕迹的人几乎没有普通的大众,现在我们能看到传记的人,大多有一些背景。
即使是《三国演义》中取了张飞头颅的两个人又有多少人记得呢,而且两个能近大将军身的人本身背景也不平凡吧。但是另一边苏东坡说:唯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平常的父亲哪个会说,就给我一个傻儿子吧,我对他也没有什么要求,健健康康地当个大官就行啊。
2、关于灵魂深度,这个话题其实不太好聊。什么是灵魂深度,简单理解就是眼睛的深邃程度,如果你去看一个人的眼睛,感觉被挡在了外面看不进去,我们姑且把这样的深度定义为浅。反之,如果感觉对方眼睛深不见底,定义为深。那么灵魂深度浅和深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听张伯驹的事迹,让我想到《情绪的解析》的作者保罗·艾克曼说过一个人眼睛的深度是不会变的,一开始我不太明白,因为我看到的孩童的眼睛会更加清澈明亮,在我看来会觉得更深邃,然后到了老年的时候可能是因为玻璃体混浊啊,眼底斑块之类的原因,会影响到深邃程度。以前给我自己的一个理由就是当我们越来越多地被这个社会所侵蚀,当我们越来越看重得失利益,会变得没有那么纯粹,灵魂深度就会降低。
我发现可能我之前的理解并不准确,我突然接受了灵魂深度是不会改变的。张伯驹的一生该享受的东西享受了,对于文物的喜爱到了一种变卖家产也要保护起来的心态,最后却无条件地赠予。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很多事情就是我们仰望但其实自己很难做到的。是否能做到就成了人与人的区别,这种区别大到断层,这或许就是我以前不能理解的灵魂深度的不会改变。
举两个例子:我们看到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是挣扎的,这种挣扎不是生存上的挣扎而是在情绪上的挣扎,会觉得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够获取到足够多,为什么生活总是那样的困苦,为什么美好的爱情没有属于自己,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对自己好,明明我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回报。。。还有一部分人是有明确目标的,知道自己想要获取什么样的生活并为之努力的,并不纠结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困惑,在不断地向上成长,并非他们没有负面的情绪,但对于他们来说那只是一个节点,不会深陷其中而且坚定地向前,不管最终是否实现自己的目标却不会产生悔恨。或许还有这样一部分人,就是能够在自己还没有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时却在努力地去帮助别人,而这种帮助看起来并没有实际性的对于自己的好处,真心地替别人去担忧。给我的感受是这三种状态的灵魂深度不同,或许还有很多状态然而这些情绪的发生在一部分是受到环境和原生家庭影响外,那最本来的东西是什么?抛除层层外壳或许这就是保罗·艾克曼说的灵魂深度不会改变的原因。从这个视角再去看很多人的很多行为就会清晰很多,为什么他能做到这样,或许不是修行得来的,或许就是在坚持着自己本质的那点东西。
所以说人的孤独的来源或许和不同深度的灵魂是有关系的,知音我猜想就是灵魂深度极其相似的人吧。如果说灵魂深度相距甚远,单方面被吸引而进行的硬融合估计最后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孤独。当然这个问题还是无法去谈论再深入一步的源头,就是灵魂深度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当我的认知无法到达的时候怎么办呢,没必要困扰,就放在这里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