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瑜伽经》难懂,序言部分,已经有点懵。“修身是为了修心。”这句没有问题。后面“如何认识你的心、你的意识、你的真实自我、你的本性……”就忍不住有各种疑问了,顺便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匮乏,就像一个混沌不清的小孩。我其实挺想问一下,假设一个人有主人格和副人格(或者副人格还只是潜意识中的婴儿),那么ta的心,意识、真我、本性又如何论断呢?好孩子做得太久了,这使人很简单,但并没有更快乐。以前,我最喜欢的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是简爱。但是,现在我更喜欢《飘》中的郝思嘉,性格和自己截然相反。再多的缺点也掩埋不了她的光彩,只有她才能够在那个乱世中活下来。
“如何认识你的心、你的意识、你的真实自我、你的本性……”所以,应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又敢不敢去探索和完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许,只有见过黑暗的人,才会更懂得光明。“修身是为了修心。”这两个我都喜欢。

评论:
张老师,老师老师!: 反观内心和身体,变成一种习惯以后,慢慢你会对你有很多更深认识,然而这才刚刚开始;慢慢你发现身体和内心会呈现出非常多的状态,彼此还会有不同的组合。你所提的问题,解决办法在于“觉”,在于“观”。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会不断涌出。每种心理状态都是对应着一种身体状态(更重要的是五脏六腑的状态),反过来也一样。对不同的人也是,对于自己的不同时期也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都是你内在的一部分,都是从你本性出来的。冒昧地说了这么多,不知对你有没有什么帮助。
张老师,老师老师!: 你的很多想法我也有过。如果有幸,能和你聊聊,也许会对你的疑惑有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