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三联的一篇文章
里面写道:“嫁一个情投意合的人怎么可能幸福。你们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总得有人管孩子、报税、理财、做饭,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零和博弈。在资本主义社会混下去需要效率,而效率需要劳动分工。
…
现代社会给我灌输了一种信念,当我们接受更高的教育,汲取更多知识,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我们便会更清楚怎么做自己,也更应该坚持做自己。但更融洽的自我,不一定带我们进入一种更好的关系。做自己和爱他人,有时候是背道而驰的。花了很大力气承认这一点,也能算是一种通向幸福的途径。
…
灵魂共鸣、金钱支撑、情绪价值,我们对自己的需求看得越清楚,分割得越明白,越发觉它们难以同时满足。”
很值得深思的新角度,突然发现一直以来追求的伴侣关系都挺矛盾和理想化的。
评论:
Holy Potato: 那难道不是因为说这话的人,ta的所谓情投意合,割离了现实,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这样的人,ta找谁过日子,都成不了。
作者: 其实也没有,你可以具体去看看那个故事,然后具体分析一下。我觉得还是双方的追求和需求不匹配了。标题:我和“灵魂伴侣”离婚了。
Holy Potato: 至于后面两段,那就更空了,甚至有点婊。“有时候”,“不一定”说着含含糊糊的话,却把认识自己跟认识世界分割了开来。分割开来以后,结果自我认知后又要朝着外面索取灵魂共鸣,经济支撑,情绪价值。
我看透一切却无法一步到位,真是好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