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文玩大佬马未都公司裁员的事,在网上热闹的很。各种风言风语的都有的说。从这件事上我看到的是,如今古董和文玩字画越来越不值钱了,变现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 马未都不收藏字画,主要收藏瓷器。倘若瓷器古玩市场依旧很红火,像当年一个小小的鸡缸杯拍出几亿元天价的话,那么马爷的日子肯定依然很滋润,别说养几十名工作人员了,几百名也不成问题。他挑几件瓷器一拍卖,啥都有了。 可惜现在不是过去了。想当年,准确地说是2004年,陆俨少的一本山水册页,在南京拍出6900万元的天价,那可是20年前啊,如今呢,共同出资拍得这件册页的三个开发商,至少有一个已经限高了。这件册页现在究竟落到哪里了,谁也不知道。 那时候,多少开发商不问价钱地吃进了多少书画作品,除了一些已故名家的作品价格依然还比较坚挺以外,健在的那些大佬的东西,早就有价无市了。 之所以范某人、崔某人等人的画还那么“值钱”,只因为有些人手上囤了很多他们的东西,可以无市,卖不出去,但不可以无价,必须维持一个比较高的价位。 这就出现了极为怪异的现象:在拍卖会上,不少藏家雇人举牌拍下自己的藏品,为啥会这样?要把字画的价格维持在虚高位置上呗。否则兵败如山倒。 一切原因,都因为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真的,多少中产近年来返了贫,或者接近贫困的边缘。 千万别相信一些书画家自己订出的润例,诸如书法5000元一平尺啊,画1万元一平尺啊,那是他们说说的。真要是这个价,那真是件好事呢,说明经济形势好了啊。 然而不是的。除了极个别书画家的东西依然有人买,绝大多数写字画画的人,现在基本上无人购买其作品。 倒是民间书家接地气的润例,引来不少人购买,我在某电商平台上就看到某位搞书法篆刻的人,已经卖出几千单了。再比如soul里我关注的一位年轻的的国画大佬欢哥,都是很强劲坚挺的哦。当然了,好歹俺也没饿着[呲牙笑] 瞎说说的噻。 今儿个西海岸大雨,课程都停了,在工作室写字喝茶……









评论:
老根不姓刘: 是我们的错。我们这些搞实体经济的,没搞好,影响到“务虚”的你们了[呲牙笑]。不过,好歹你也没饿着,还是令人欣慰的。
作者: 改天组织一帮青岛小哥找你讨饭去[偷笑]
老根不姓刘: 全是光棍啊,那多没意思[笑哭]。得顺便带上几个女学生[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