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博发布时间: 2025-03-21 16:47:38 浏览:1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简析AI教育的几个局限 AI机器人可补课了,紧接着全国高中也开始双休且走读生取消早晚自习了。校外培训由此也可公开化了。而学生自由时间的增多并由此导致的教育竞争也可说是多层面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个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与学习能力均不同,如要选择培训方式,谁家的效果好花费少便是最佳选择。以前害怕意识形态的偏移,特从个别阶层利益出发的考虑今天已不合适宜,AI的出现使人耳目一新,逻辑性的东西何须争论。一味的平等看似平等,实则是变相的歧视。再则AI使用成本低廉,贫富家庭起点一样,就怕自家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而纯属鱼目混珠或滥竽充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生活中可诉诸逻辑的事岂可固执于陈见。当然也应看到,Al也并非万能之方,许多文章就此已有专论,个人不想多费笔墨于此盘桓,以下只针对AI教育的几个认识略述己见: 一、AI的写作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固有的逻辑及历史范文的程式,可能使写作僵化,语言干瘪,缺乏灵肉,易流于假大空。人都是有真情实感的,学习与经历千人千面,哪有固化的模式。同一事物观察立足点可有多处,AI能面面俱到吗?它的选择合适吗?即使保持同一角度,人的抽象思维与丰富的想像能力,机器人能具备吗?机器人的写作多是故纸堆里寻语言,而人则能于生活推陈出新。文学缘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AI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理想的教师。即便是理想的教师存在,问题依然无法解决,学生只是多了一种选择。一个理想的教师,不一定能带出理想的学生,况机器人乎?坐在同一个教室的学生始终有自然分成,成绩也有上中下。理想的师资有问必答,且在主客观上均无疏漏,换成AI又如何呢?同样的问题依旧存在。学生先天的遗传与天赋,后天的努力,仍然不可或缺。 三、AI仍然离不开基础教育,当然这不一定来自学校,学生也可以自学。试想学生如果没有问题,又如何产生咨询?如果连问题都读不懂,那解答又有什么价值意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AI只是一个辅助学习工具而已,没有人性化的感知。所以良好的家教及其他也是必要的补充。青年才俊陶哲轩辗转多地学习,首先便是得益于家教,正如孟母三迁一样,家庭教育色彩不可淡化。 四、AI只是一个学习工具,它不能取代人脑,它也不能发现创造新知识,它只是故纸堆里再组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得另辟蹊径。一般人没有爱因斯坦或苏东坡式的脑袋,先天的无法改变,后天的也许可作些许的弥补。做二三流人才也是人才,即便如此,也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 总之,AI虽能部分取代人工,但不能完全取代人工,于教育行业也是如此。坦白地说,至今我没用过AI,但于网络及其他人视频介绍之中也见识了AI的功用。思索之余,空闲之中只作些许文字略述己见而已,个人也并非突发奇想,但不妨用同一题目作文或诗词及其它内容让AI机器人与举子于规定时间同堂考试,结果如何?除了时间以外,可能总体来说未必是AI机器人拔得头筹。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