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星发布时间: 2025-02-15 18:34:38 浏览:8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看到一个视频, 做了几版《红楼梦》影视剧的对比, 吐槽“审美降级成了常态, 网络娱乐至上的风气愈烈, 大家热衷于看“爽文”,追求“快感”, 却忽略了真正的美是什么。” 其实吧,审美降级这事情,由来已久, 博物馆里逛逛就明了一半, 商周的饕餮纹镇鬼神,错综繁复,气势磅礴; 南北朝的石刻造像法天地,曹衣出水,秀骨清像; 唐物的盛大辉煌,宋瓷的素雅极致, 秘色盛月光,林林总总,讲究的都是意境; 哪怕是明清,终究俗也俗的风姿绰约,情趣盎然。 现在才想到讲审美降级的, 怕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与能力, 西学东渐后,我们总觉得古人落后, 看猴子一般,笨拙粗鄙, 可事实上,古人的审美与情操, 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邃... 就拿《红楼梦》来说,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立体, 他们的情感、思想、行为, 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这种对人性的洞察, 远比那些红学家们成天钻营的“厚黑学”要深刻得多。 各路专家学者, 拿着放大镜在《红楼梦》里找“阴谋”, 这姑娘一抬手,他们说在布局, 每一个举动背后都有深意, 那个奶奶一开口,他们说在算计, 每一句话都暗藏玄机, 仿佛这家也不是个家了,天天搞“宫斗”, 不过是图个大家爱看罢了, 当下的人醉心腌臜之事不知因个啥? 难道曹公写《红楼梦》, 就为了给你们写个“权谋宝典”? 这种解读,看似深刻,实则浅薄。 捧着《红楼梦》不研究“软烟罗”怎么织, 非要论证贾母给黛玉换窗纱是“暗示站队”, 这何尝不是最大的审美降级呢? 让我们错过了其中真正的智慧... 说到底,审美与人性是分不开的。 贾母的审美,更多的不是算计而是活法, 她从来不是端着架子“指点江山”, 她听戏时挑剔方官、葵官的唱腔,不是显摆自己懂行 而是嫌她们“唱得太满”——就像吃一碗好面,汤头太浓反而压了麦香; 她看到潇湘馆的绿纱窗配竹林不搭, 立马让凤姐换上软烟罗, 还要掰扯“雨过天青”“秋香色”的讲究, 看似挑剔,实则是在教年轻人: 美不是堆砌,是分寸; 后来宝钗把蘅芜苑布置得雪洞一般, 贾母嘴上嫌素净,心里却懂这是极简的雅—— 她若真不懂,怎会特意送一尊“墨烟冻石鼎”去点睛? 老太太的审美,是活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 她对晴雯的欣赏更是一绝。 晴雯撕扇子、怼宝玉,换作旁人早骂她“轻狂”, 贾母偏说她“模样爽利,言谈针线,万人不及”。 这哪里是看丫鬟?分明是看一件活生生的艺术品。 反倒是袭人,处处妥帖却入不了她的眼。 贾母的审美,要的是鲜活气,是“人味儿”, 不是四平八稳的“标准答案”。 红学家非说这是“制衡之术”, 我倒想问:若是连赏一朵花都要算计三分, 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非把这份通透掰扯成“算计”, 倒像拿算盘量风月—— 量得越细,离风月越远... 硬把刘姥姥救巧姐说成“草蛇灰线”, 却看不见贾母拖着不办婚事, 不过是想替黛玉把风雨挡在软烟罗外头。 古人织一匹罗要半年,写一句诗得十年, 我们却以为刷条弹幕就能参透《红楼梦》。 不是曹雪芹藏得深,是我们活得太浅... 下次再读《红楼梦》, 不妨学学刘姥姥—— 她喝妙玉的成窑杯时说“好虽好,就是淡些”, 这话糙理不糙:审美不在云端,而在人间 你我皆不如她老人家...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
说说,一个有灵魂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