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美国的莉莉罹患癌症,考虑在美高额的治疗开销和要照顾两个女儿,她不得不带着芳仪芳安两姐妹回到台北老家,和先生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然而久居美国的芳仪对唯分数论的国内教育不甚适应,加上自己和母亲、父母之间不断加深的矛盾,让芳仪深陷青春期的烦恼的暗流,也给梁先生出一道道难题。
第一遍看《美国女孩》的时候,梁先生一家的困难,也是大多数家庭的顽疾,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看看梁先生是如何处理的。
独居台湾的梁先生经营者一家小公司,能看得出曾经是辉煌过的,所以才能资助太太和两个女儿移居美国,而面对久未谋面的妻女,梁先生选择欣然接受妻子的决定,且尽力在母女之间充当润滑剂。
面对芳仪和芳安,梁先生并没有五年未见的陌生感,这可能就是血浓于水的默契,芳仪还好,相比情绪低落的母亲,她更愿意把心里话与父亲分享,也更能够从父亲那听取意见。芳安则要生疏一点,但小女孩更像一个最睿智的人,往往能在各家庭成员迷茫之际一语点醒梦中人。
“谁没有一个美国梦啊”,梁先生在带芳仪挑选书桌的时候这么告诉女儿,“去美国,是他们那个年代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你妈妈比你还喜欢美国,什么都是美国好、美国棒”,然而面对妻子的美国梦,他并没有选择一同而去,我觉得原因是他更清醒的看到一家人到美国重新发展肯定很难,不如自己把事业继续干下去让妻女过的更好一点。
所以我觉得梁先生之所以会让我感动,并不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父亲,他更是一个贴近我们生活里的父亲。他会移开目光,告诉芳仪自己砸锅卖铁也会支持她回美国,但这个选择要遵从内心;他会做了一锅炒饭后才发现女儿不喜欢,然后默默的查看菜谱;他会用藏起家里的佛像,让信奉基督的妻子能有一点慰藉。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但人到中年后,更多的崩溃是发生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有时间蹲下来痛哭一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梁先生也不例外,但他愿意把笑容留给家。
这世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也没有不拌嘴的母女,吵完之后,终究会选择和解,不只是和家人的和解,也是和自己的和解。
台湾电影特别擅长描画两代人感情的矛盾,比如《瀑布》里的罗品文和王静,再如《阳光普照》中的阿文和阿和,传统中国家庭两代人的感情就是在误会和拌嘴中磕磕绊绊的往前走,就像剧中所说,恨与爱是一体两面,只有我们理解了因何而恨,才能明白为何要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