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观察日记33 Monday 17:00
我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
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
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
再见,为了再见。
夏天拉开了漫长的白昼,突如其来的几场大雨,把上海的每一片树叶都洗的发亮,然后夏天也结束了。时间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它用一种最冷酷理智的方法,让每个生命得以平行前进。
“周末有空吗?一起吃个饭。”
从公司回家路上,向南的冷空气,肆虐的吹着每一个打工的归路人。
单手骑车的我,近几乎一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似乎只有刷抖音,才能消磨这段空虚的时间。
那个全上海满地跑的拆迁户小胖,今天去吃了潮汕牛肉火锅,我想吃很久了,但好像我并没有一起去吃点的人。
“我在意的从不是吃什么,而是和谁一起去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但没有想吃的,更没有一起去吃的人。
出乎我意外的是,她很快就回了消息。那一天是11月11日,距离我们上一次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半年,那可是上海的一整个夏天。
我还记得上一次聊天,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周五gapday,本来应该打12小时+的《归途七万里》五个人,围坐在房间里,吃着20元20块的麦乐鸡,一边咒骂着恶意炸车的惯犯玩家,一边翻遍微信通讯录摇人补位。
我随手给她打了电话,电话没有接通。
“怎么了?你把我吵醒了,我在睡觉!”
“我有个剧本杀,现在极限缺一人,我给你打车,你现在过来。”
“我晚上约了朋友吃饭,我真服了……”
在她发了一共74个咒骂表情和一个微笑表情之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当天那车归途也没打起来,大家不欢而散。
在那以后,和她再无音讯,只有偶尔在抖音上分享视频,在那以后我曾一度以为,她把我拉黑了。
人群是孤独者的家乡。
再次见面,已是228天后的十一月了,从暮春到深秋,在不见面的日子里,我们在看同一个月亮,却等不到同一个明天。
“感觉你胖了!”
“你才胖了,我两百斤都和你没关系。”
我姗姗来迟,她早在餐厅大厅等我了,许久没见,她似乎比起印象里圆润了不少。
“你怎么才来,我要饿死了!”
“我早上在理房间,断舍离了一些东西。”
“早点不理,出发前理!”
和前任分手之后,我一直秉持着“不要担心两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我每天到家八九点就睡,第二天七点多准时就能醒,往复如常,即便周末也是。只是周末的晚上,我会报复性的熬夜,直至深夜。
周日一早,我就开始为这次见面而准备,翻箱倒柜的找着今天要穿的衣服和项链,和祖母大吵一家,只因为她又动我衣服。
而我和她吵完之后,自认为时间足够,一时兴起又把桌子和抽屉顺便理了一下,断舍离了两大袋东西。
喷完香水之后,我坐地铁一路向南,家附近的15号线华泾西早已改成景洪路,而它也从闵行延伸到了奉贤。
记忆里的关于大学四年每个周日的午后,我总是在去学校的路上,坐着上奉线穿过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站点,沿途从城乡结合部到农村再到城乡结合部。而不久的将来,15号线可以直接换15号线了,到学校更快了,但好像我已经再也没机会了。
“我看过了,他们家有团购,我们点那个双人套餐就行。”
“那个双人餐不够吃吧,点那个四人套餐吧。”
“我和你说他们家这个锅底都是肉,还有很多牛肉丸,我和我室友经常来吃的,两个人点一个锅底,两盘肉就能吃的很饱了……”
店里人不是很多,只有零星的几桌,菜上的很快,不大的桌子上堆满了涮菜。依稀记得上一次在外面吃火锅,还是几个月前的夏天,又是抖音博主推荐的潮汕牛肉自助,牛满溢。盛夏的夜晚,刚在徐汇滨江骑完车,就直奔店里,被挤在角落的位置,清澈见底的开水锅底,几乎没有的服务。好在牛肉丸和不限量的冰红茶,比瘦的咬不动的牛肉好吃多了。
“我们吃完去哪?”
“去市区看看吧,总不见得去吴泾步行街吧,就离谱。”
“也行啊,我不想坐地铁去,我们打车去吧。”
“都行。”
在她一顿操作猛如虎的拼车操作后,我们不出意外的拼不上人,司机也很快来接我们走了。双向四车道的虹梅南路高架我再熟悉不过了,以前在凌晨在外面打狼人杀回家,总会路过这里,这里一天24小时几乎除了半夜都在堵车。
一路飘红的路况,电车的高底盘,加上车内若有若无的异味,让我的晕车雪上加霜。
“我们要是坐地铁早到了!路上这么堵。”
“我们下了车先去哪里?”
“我想去吃那个可乐饼!”
“行啊,那先去那里好了。”
车况之差超出了我的预料,我每一秒都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徘徊,事实证明我还是适合坐地铁出门。
历经百般险阻,终于也是抵达了环贸,关于环贸的记忆,似乎足以把我拉回还在读高三的自己。
高三的第一次春考结束,我就和父亲在环贸吃的白熊咖喱,至今我都觉得白熊咖喱是最好吃咖喱饭,也许偏爱的不是味道,而是关于少年时的记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