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描述小雪的: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孝经纬》里这样写道:“(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古代人认为,农历十月中旬,天气渐冷又不是特别冷,受温度的影响,降水现象或成雨或成雪,寒气未盛,故而称之为小。未盛,没有到极冷,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
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小雪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这三候解释起来还蛮有意思。
一候虹藏不见:虹就是彩虹,按照本意理解是彩虹藏起来看不到了,实际上是物理现象,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所以在天气比较暖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滴比较多,这个时候形成彩虹的几率就大。而到了小雪时节,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大都被冷凝,所以彩虹也就很难在这个时节出现了。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在古人的传统概念里,“天气”为阳气,“地气”为阴气,阳气是来自于人是温热的,而阴气来自于地府则是冷的。所以这句话从古人的角度就是热气上升了,冷气下降,也就是小雪时节天气变冷了。现在人看这句话就不能从古人的角度理解了,要从气象学上理解,可以把“阴气”和“阳气”理解为气流,“阴气”就是靠近地面的下沉气流,“阳气”就是空中上升的气流。这一候描述的就是两股气流互不相干,各自反向运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冬季冷空气入侵时,近地层空气温度会降得很低,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就可能出现上暖下冷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在逆温现象出现时,空气“头轻脚重”,处于稳定状态。近地面的冷空气继续下沉,空中相对较暖的空气持续上升,这便是“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的由来了。
三候闭塞成冬: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小雪节气的到来,天地万物随之进入休眠状态。百姓也闭门不出开始过冬,道路因为寒冷下雪开始闭塞。前半部分好理解,万物到冬天都停止生长,小动物也不怎么出来,而最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古人们出行工具的落后和资源的匮乏。天气寒冷,万物凋零,古代没有暖气空调,所以紧闭门窗就在家里烤火。
小雪时节的习俗我看了一眼,挑几个我喜欢的。
一、腌腊肉、腊肠:
小雪时节,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以前认识的四川姑娘,她带过老家自己做的腊肉和腊肠给我吃,是真的好吃,烟熏的味道与众不同。
她说是用什么果木果壳慢慢熏起来的,所以比起工业化做的那些更好吃,从那以后我每年过年前都会买一点,年夜饭的餐桌上就少不了这道菜,尤其是腊肉蒸好了肥肉部分的晶莹剔透如同玉石,一口下去沁到嘴里的回味悠长。
二、吃糍粑:
…又回到了四川美食哈哈,结识这道小吃也是因为一个四川姑娘。甜糯甜糯的,口感极佳。
小雪时节,外面寒冷,屋内燥热,大家要当心上火。
白居易在《问刘十九》里这样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窗外是风雪交加,屋里却是一片温暖明亮,有此良辰好景,应与好友共赏,所以,我有酒,十九兄,你有没有故事?
张登在《小雪日戏题绝句》里这样写道: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虽然甲子年徒然推迟了小雪时节,但南方气温没有降得太多,故而梧桐犹自绿意盎然,槿花也依旧全然绽放着。这是写“小雪之殊景”。小雪不见雪,所见“梧桐绿”“槿花然”,俨然一副深秋景象,美不胜收。
同步比较今年立冬到小雪这段时间,第一次寒潮席卷全国的时候,哈尔滨那边刮风又下雪,杭州虽然降温,但是也还好,甚至几天温度都能升到二十多度,就连哈尔滨都保持最低温度零度以上了。
但是!这里要预警下,马上第二轮寒潮又来了,据说11月24日哈尔滨能从零上3度降到零下22度,简直就是速冻一样,北京的话从零上8度降到零下3度。因为这股冷空气掠过山东后就进入日本海了,所以长江以南还算好,虽然北方有暖气,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剧烈降温,谨防感冒。
而中医在这个节气讲究少辛清内火,是因为天气渐冷,大家开始取暖,室内温暖如春,穿着也是厚衣加身,因此就很容易上火,这时就需要饮食调理。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就容易生内火,出现口腔溃疡、长痘等情况。这时就要避免使用过于麻辣的食物,少辛辣,多温补。
另外中医认为黑色食物入肾补肾,所以小雪时节,要多吃黑色的益肾食物,如黑米、紫米、黑豆、黑芝麻等,不仅可以补肾气,还可以抵抗寒冷、润肺生津。
大雪大浪漫,小雪小人间。
虽然离断桥残雪的时间还早,但在雪中漫步的浪漫,却是想要一起和喜欢的人“共白头”的期待。
清风一念,落雪为安,走过四季,又逢岁晚,添衣御寒,相拥取暖。
愿各位同学:“小”得即圆满,“雪”落不知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