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二十篇,实为一大文章,而首章三个“不亦”,为文章之纲领,也是儒学之总纲。 为什么《论语》首章是三个“不亦”? “圣人者,必圣其时、必圣其地、必圣其人,复圣它时、复圣它地、复圣它人也。”这三个“不亦”,基于儒家最基本的信念,即儒家思维最基本的结构:天、地、人。 “学而时习之”,言“天”,天与天时,“天、天时”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与“天、天时”紧密联系的就是所谓的“天命”。参照前面对“时”的解释,就不难知道,《论语》对天时、天命的态度就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儒家对“时运”、“命运”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学而时习之”就是要成就这“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天其命而天与其命”。 “有朋自远方来”,言“地”。地,包括土地等,但不单指土地,甚至地球之类的玩意,而是指大道流行的场所、空间等。地是离不开天的,有其天时,必成就其地,其地,包括一切的现实客观条件。通常所说的“地运”、“国运”等,就属于“地”的范围。一般人更熟悉的,就是所谓的“地利”了,儒家对“地利”的态度也是“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要成就这“与地其利而地与其利”。
评论:
Souler: 儒家在天命这一块可从来就没积极过。
Souler: 而且儒家的思维的基本结构是天地君亲师,哪里来的人?
Souler: 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连鬼神都不敢直面,何来的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