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科普系列《活着》
Vol·2:习得性无助与逆商
面对逆境有什么理论方法?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叫做习得性无助,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在面临挑战时会选择放弃或中途退出,而有的人则会选择迎难而上。
关于习得性无助,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在30年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一项电击狗的实验。
他将参与实验的狗分成三组。第一组狗用背带绑住,并受到轻微的电击,狗可以用鼻子按控制杆让电击停止。于是这一组狗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让电击停止。
第二组的狗也被同样的背带绑住,也受到同样的电击,但是在实验中他们无法让电击停止,所以它们只能忍受痛苦。
第三组是对照组,被绑住但没有受到电击。
到了第二天,塞利格曼将三个组的狗都逐个放进一个箱子里,让它们遭受轻微电击,看它们是不是能够逃脱。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的狗,也就是之前能够自主控制电击的狗,很快就逃掉了;第三组的狗,就是对照组的狗,之前是没有受到电击的,它们也很快学会了摆脱电击;但是第二组的狗,也就是在之前阶段没有办法控制电击的狗,它们的反应跟前两组都不一样,它们只是躺下来呜咽哭泣,没有尝试逃脱。
塞利格曼对此的解释是,第二组的狗在前面的阶段无法阻止被电击,因此产生了无助感,这种无助感在第二轮实险中摧毁了它们采取行动的干劲。他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的理论。习得性无助,就是一种做什么都没有用的想法,不断的在心里反复的内化,从而削弱主体对事物的掌控感。
习得性无助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不仅影响自己,同时还会影响其他人。塞利格曼等人的研究指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到父母和其他人影响的。比如,父亲为女儿包办各项事情,不让女儿应对自己的难题,无意间就将无助感给了孩子。比如老师把成绩好坏归因于智商或性格等稳定特质的话,也会让学生觉得非常无助。但如果把问题归结于暂时性因素,比如不够努力、积极性不高,自我的无助感就不会那么强烈。
这组不同的归因,被塞利格曼分为悲观和乐观两种归因风格。他指出,当逆境来临时,如果归因于个人的原因,或是永久的原因,这就是悲观的归因风格。而如果给出的原因是暂时的,或者是外在的原因,则是乐观的归因风格。从不同的归因风格就可以看出人们应对逆境的潜台词。
图片设计:灰大
有设计需求,欢迎打扰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
-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除越女剑之外的十四部小说首
- [求助]
- 从香港尖沙咀坐轮船到维多利亚港,在旺角,中环附近。见到了这些菲佣,
- 幸得识君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暧春 <南墨耕读子> 人文哲科,读而不精;
- 每一个特别的日子,都不能少了鲜花和蛋糕。 她说,这是今年她收的第一束
- 睡前故事 月光之城(四) 那座城市的居民把一盘盘冻住的月光带回炉火正
- 十月番 第二至三周结束(2-3集)总结第二部分 魔女之旅第三季G2C制作
- 很喜欢逛各种博物馆 大概是最适合一个人的行程 这次去成都是临时起意 去
-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暖暖内含光》,米歇尔·贡德里,2004
- 早午晚 辛苦打好的文字,明明选择保存草稿最后没成功,很伤心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