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光怪陆离的梦发布时间: 2024-04-23 22:22:41 浏览:40 次 发布地: 重庆市 天气: 晴

        时隔三年,再次下载,既然下载回来,那不妨记录一点啥吧,寥寥草草的表达,记录过往勉励前行。也期待不经意间,偶遇在文字里,无需过多,几行清素的文字,便读懂了彼此。 回想在字节的难忘青春(2015年8月入职,2021年9月离职),工号2785,也是自己人生很重要的一笔。 当初提出离职申请,到正式离职有三个多月,之所以折腾这么久离开,一个是交接的事情,一个是刚好赶上了绩效周期,还是希望能跟完绩效,毕竟团队忙活半年,大家也希望获得应有的认可。 和公司确认了这个决定后整个人立马松弛下来了,就像过去一个坐在办公椅上正襟危坐整天劈里啪啦(此段应该是实写)的小人物突然躺倒在沙发上一样;于是就有了更多独处的时间去思考这个决策本身以及后续的规划,当然期间也和很多人吃饭聊天,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明确了自己的想法。 可能看到这,有些人会不解,搞半天你那时候都没想清楚就冲动的提了啊? 嗯,这其实是这么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战略层面的决策靠直觉,战术层面的决策靠分析。我一直觉得,一些人生大决策,实际上很难坐下来一条条的好处坏处的这么分析,分析来分析去可能都各有利弊,然后因为熟悉带来的安全感和对未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而选择维持现状。这个时候无非是看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失去一些东西,你更看重什么东西? 至少我想清楚了一个点:相比继续在大公司保持超高的投入度以及相对单一的价值维度,我更想追求人生整体的幸福感。但你要问具体怎么实现你说的这个人生整体的幸福感,我其实也回答不上来,但我需要先迈出这一步,才能有时间空间来逐步靠近的我想要的东西。不过惊喜的是,在看了《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这本书里也找到了一些共鸣: 《我20岁的时候,是一个拥有科比·布莱恩特“黑曼巴”精神的员工。 彼时享受着行业上升周期和公司高歌猛进的红利,我总是第一个进办公室,最后一个出来。我喜欢看到同事的头像在内部聊天工具上一个一个变暗,会为了加班晚餐和夜班车而待到八点半。我相信公司说的一切,拼尽才智和一切内外因素斗智斗勇。为了公司的增长,我放弃了大块儿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时刻。现在我30岁了,我感恩年轻时的敢拼敢闯,为我铺就了相对于同龄人来说更为平坦的路途;但我知道这并不全然值得。我想要一长串丰富的人生经历,我吹过的牛、许过的愿、在豆瓣上收藏的书和影音、在地图上标注的旅行目标,共同参与了我人格的构造。如果我把这些时间都交给工作,就永远没有精力追寻真实的自己。》 不过我确实也认识在大公司能持续All in工作并且很享受的人,我很敬佩他们,但我知道自己不是,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仅仅是个人追求不同。 当然,没有车贷和房贷的压力,以及不追求在北上广深扎根,也为这个冲动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而家人最终的理解和支持,更让我有了坚实的后盾。 换个角度来看,我也始终觉得确实有些决策相比而言很重要,但又没有那么重要;工作这么多年,我已经做过很多类似的决策了,在字节从0到1学习商业产品,最初看都有着很大的风险,但因为遵从了自己的直觉,结局都还行。如果真的不行,那就尽快用下一次决策来调整嘛,人生不是只有一次答题的机会,是很多次。而且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当初来字节的这次决策,使得现在的决策有了更大的余地。 关于那时候在想之后做什么,其实我也没想太清楚,但肯定不会说立即就退休了,还是会做事情,整体而言希望节奏稍微慢一些。 去年初在老家修了房,周末节假日回去小住,或待到暮年,守着一方庭院,有花有草,颐养身心。做时间的朋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上面的有点形而上,聊点形而下的。 在北京期间也想过买房,19年的时候。但看了一圈发现:看得上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 后来索性放弃买房,租了个地段和品质都不错的大一居,房租一万出头。 然后看了下租售比,嚯,1:700。 也就是说,租700个月的开销,才能买下我租的房子,大概60年。 抛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带来的安全感,租房的实际居住体验没差太多。甚至租房比买房,换起来还更方便。 即使现在买得起了,再来评估这个决策,还是会选择租。 因为这笔开销对积蓄和未来现金流的占用之大(其实还是穷 ),带来了极大的不自由。 相比换来的安全感和其他一些收获,我还是无法接受。 最简单的,可能我大概率就无法在那个时刻做出离职这个决定了。 当然,从投资角度来看买房,那就是另一个事了。我不懂,不展开。 因为是第一篇,多强调下:我所说的,可能都是错的,大概率也只适合我自己,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字节跳动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评论:
Souler: 保持更新 谢谢
凌霄: 你写得太长了[捂脸哭]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