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ic Youth
这个名字冒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明白了要做什么音乐,为乐队取名时金这样说。而我也一样,当看到音速青年这个名字的时候,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乐队会是我喜欢的。
金和瑟斯顿为这个乐队起名为Sonic Youth,Sonic取自底特律摇滚乐队MC5的成员Fred sonic,Youth取自雷鬼艺人Big Youth。音速青年,音速代表激进、冲锋,青年代表活力、叛逆。两个词语互相呼应,给我的直觉就是硬核摇滚和垃圾摇滚为主的乐队,一听还真的是,例如Kool Thing这首歌中就有大量失真吉他的背景音。但当我深挖了之后发现他们还有一股阴郁的色彩,例如Pink Steam,让我一开始都以为这支乐队起源英国。
在搜索过相关资料后,我才发现原来这支乐队的主场是一位女性——金·戈登,她不同于琼·杰特的金属风那样狂野,也不像艾薇儿的流行朋克那样通俗。
他们的代表声音是一种由特殊的自创的声音,由乐手自己加工乐器,比如说起子、木棒、铁片等一系列奇怪的东西,插入琴弦之中,或者重新组合反馈器,对吉他发出的声音进行实验,来获得诸多与众不同的,独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或许就是他们无浪潮风格的内核。
SY在他们三十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十五张专辑,其中包含了亲情、友情、爱情、政治,以及最重要的对自我的探索。
由于音速青年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女性,这支乐队天生便有一件使命,那就是为女性发声,打破世俗观念,抨击男权社会主义,反对由男性定义的女性形象,解救被家庭、宗教、世俗禁锢的女性。金的老师——丹,他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思想家和艺术家,SY这支乐队是在他的激励与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组成的,丹也在SY乐队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在初始时期,金在丹的一次研究名为震颤教派的基督教仪式中,这个教派实行独身以及两性平等的管理模式,并在仪式中唱歌跳舞以致歇斯底里,金从中获得灵感创作了《Shake Hell》,控诉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被动地位,仿佛在歌曲中摇晃自身,企图抖落自身作为女性,所遭受到的压迫与凝视。
金为了她的朋友,卡朋特乐队的卡伦写了一首歌《Tunic(束腰上衣)》,以纪念她。当时卡伦因为哥哥是个控制狂,所以她很少能去选择自己要唱的歌,她总觉得自己对自己生活已经失去了控制。她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身体,当被人说自己屁股大后,她开始近乎疯狂地节食并且最终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于32岁逝世。
1985年3月,乐队发行了第二张专辑《Bad Moon Rising》。这张唱片的“音乐性”相比首专有了显著提升。
专辑中的歌曲都是首尾相连的,这张专辑的主题也是连贯统一的,他们选择“歌唱美国大众文化光鲜外表之下幽微闪烁的黑暗之光”,聚焦于精神错乱、撒旦教、殖民者与原住民的相遇以及没完没了的谋杀案。
《E.V.O.L》这张专辑的灵感来自著名的电影导演希区·柯克,这张专辑充满了悬疑、焦虑、被陌生人凝视的感受,其中的《Shdow of a doubt》,在我看来是这张中的极品,除了一开头便扣人心弦的旋律,金的演唱也突显了一股焦虑、恐惧的情感。这张专辑也被视为SY从无浪潮转向更广阔的音乐市场的标志,从单纯的噪音铺垫,转向一组精致的旋律组合。
SY除了从电影导演中获取灵感,也从诸多小说作家中吸取创作灵感,1987年,金和瑟斯顿都在看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这是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家之一,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便是《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以此创作的的电影《银翼杀手》更是爆火世界,前不久还续拍了《银翼杀手2047》,菲利普有个早早夭折的妹妹,而金的哥哥患上了精神病,余生都在精神病院与监狱中来回转折。瑟斯顿比金小五岁,在平常总叫她姐姐,在这一系列因素之下,他们的下一张专辑命名为《Sisters》。这张专辑一反之前狂野噪声,转向了精致的流行噪声。(噪声与噪声也是有区别的😂)
他们的第五张专辑《Daydream Nation》发行,专辑封面是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取自德国艺术家格哈德的画作《蜡烛》,他平时待人礼貌,但总对流行文化沾边的东西冷嘲热讽,如果不是金的老师丹与他相识,恐怕他们也很难拿到这张画作,而这支蜡烛也一直燃烧到了现在。这张专辑中的《TeenAge Riot》,也是这支乐队最广为人知的歌曲之一,他们受另一位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影响,从他的《蔓生都会》三部曲中吸取灵感,创作了《The Sprawl》这首歌。而威廉吉布森同样是我最喜欢的赛博科幻作家之一,《蔓生都会》三部曲:《神经漫游者》、《零伯爵》、《重启蒙娜丽莎》也是我最爱的赛博朋克小说系列之一。真的,当我挖掘这支乐队越深,他们带给我的惊喜也越多,更多的共鸣,更多的感动,仿佛我在与一位异次元的朋友对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