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开端处着眼于生命,因为重视生命、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重德。
虽然苏格拉底曾说“德行即知识”,但他没有抓住道德的本质。西方了解道德的本质是从康德开始。他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关心我们的生命关心自然和从知识上去关心自然,这是完全不同的,从德行上关心生命,这个态度根本就是从知识的态度跳出来提高一层,这是实践的问题。比如孔子提出“仁”,他从我们的生活来指点,当下从心之安与不安来指点仁。
中国人为什么重德行而不用知识的态度讲呢?因为中国人一开始就是关心自己的生命,他根本从头就是从实践上来关心的。所以氏族首领们虽领受天命,但他们会遵从,“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从超越的态度落下来看老百姓。
中国人因为从开始就关心自己,所以《尧典》里面有“克明俊德”,《康诰》有“明德慎罚”,《召诰》有“疾敬德”。
中国哲学应该从春秋战国时代说起,从先秦诸子说起,从孔子说起。为什么不从老子说起,因为老子的思想是后起,道家的思想是反面的思想,有正才有反,所以从孔子讲起有沿袭。夏商周的“道之本统”,到了孔子出来振拨了下,另开一个新传统,成为“孔子传统”。
诸子的思想首先出现的是儒家,然后是墨家,所以先是儒、墨相对立。道家是后起的,法家更是后起的。
诸子的思想只所以兴起的根上原因其实是“周文疲敝”,因为王室诸侯生活堕落导致周文挂空。所以孔子就要把周文生命化,他提出“仁”字, 因此才有“礼云礼云,玉帛云呼哉?”以及“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些话。
“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本质意义;道家“察事变莫过于道”;佛家,“察业莫过于佛”;墨家则主张非儒、非乐、节葬等;法家的态度则着眼于实用,它完全从事功上着眼。
法家所关心的是时代问题。当时的诸侯社会,其形态是封建,所以法家首先就是打王室诸侯,然后废除井田制,农民才有私有权。封建制度由此开始瓦解。法家后来出了商鞅,但从韩非子开始变味了,及至申不害将道家和法家结合成术,这个术就是“赏罚不测,喜怒不测”,法家到这里就坏了,李斯告诉秦始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酿成了大罪恶。所以,后来汉唐就只能背地里偷偷使用,“外儒内法”就是这么来的。
法家打倒了诸侯王室,成就了君主zz,君主zz维持了两千年,再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形态,牟宗三老师认为是最佳的形态。[咖啡]
——
📚夜读《中国哲学十九讲》
中国哲学之重心以及
先秦诸子之起源问题
评论:
孟知秋: [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