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性的知识,除非也同时是情意的知识,就不能导致改变。
无意识的发现过程可以说是经验领域的连续扩充,这些经验是被深刻地感受到,是超越理论性的、智性的知识的。这一种体验性的知识,其重要性在于它超越了主客对立的知识与觉察。
对于真实不加偏曲,不用头脑作用来认识,乃是禅体验中一个基本因素。
一般人,由于受着不安全感、贪婪、恐惧的驱使,不断地落入幻象的世界(而不觉知),他们把这个世界覆以诸种性质,但那些性质本来并不是在那里的,而是他们投射上去的。
生命的最终答案是不能用思想来提供的。
禅的伦理目标是要达到“完全的安全感和无畏”,是要脱离枷锁走上自由。
它们并不是想使人因压抑“恶”欲而过美德的生活,而是想使人的恶欲在扩大的意识所放出的光与温暖下,得以融化消失。
处于抑制状态的人,以虚假的意识来体验这个世界。他并没有看到存在的事实是什么,而却把他的思想图像加在事物上面,经由他的思想图像与幻象来看事物。使他产生种种激情与焦虑的,乃是这思想图像,是那有偏曲作用的帷幕。
非抑制状态是一种再度对事实获得直接、不偏曲的领会,再度获得儿童的单纯与自发性。
因知识获得而导致的纯洁丧失,在禅和佛教中一般称为“情染”(烦恼),或“由智性所统御的意识心干扰(被分别识所干扰的心作用)”。
“成熟的人”,若能把“情染”和智性的干扰清除,就能够过“自由与自发性的生活,而骚扰性的情感如恐惧、焦虑或不安全感找不到余地来侵袭他”。
禅的目的达成,蕴涵着一切贪婪的克服——不论是对物的贪婪,还是对名誉或欲爱的贪婪;它蕴涵着自我迷恋性的自我荣耀的克服,以及全能的幻象的克服。
人若没有对世界达成创造性的关联——其最充分的成功是开悟,则他就只能用僵化的生活、偶像崇拜、破坏性向,对财产、名誉等的贪婪来补偿潜在的抑制。当这些补偿物破灭之后,他的神智就受到威胁。
自我要想在它主客二元的结构中解决它的冲突矛盾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冲突矛盾正是主客二元结构。
许多想研究禅宗的人,对自由有很大的误解。他们以为自由是纵情放任或不顾道德。但是真的自由,是照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它们,是去体会万有的“本来面目”。那才是自由。
禅告诉我们,若人生不得自在,不得圆满,千万不要在桎梏之外去求解脱,不要在烦恼之外去求菩提。
拥有一颗平常心,回归本真,让人生如行云流水,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