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美好瞬间。 1,周末请朋友来家里聚会,好友们带着娃带着花带着各种好吃的,呼啦啦十几个人。大家吃火锅喝着酒,彻夜畅谈,娃们把家里折腾得和轰炸过一样,那么痛快淋漓的开心着。 2,周日把送娃去上课,自己晒着太阳读书,阳光晒着头发和后背,也洒在书页上,热乎乎暖洋洋,那么惬意。 3,自己做毛血旺,放满满一锅午餐肉!我想吃多少吃多少,吃个痛快! 4,晚课,一如既往的充满能量感。让我内观自己,接纳自己,也积蓄力量。还一通被夸奖,高兴。 其实生活本来不容易,也会发生很多我们本不希望遇到的事情。但没关系,生活也还有这么多美好。而我,愿一直迎向阳光的方向。 开新书了,这本《松弛感》我真的很喜欢。 松弛感第一章告别“紧绷感”,拥抱“松弛感” 人生故事:曾经让你焦虑的问题,如何成为了你垫在脚下的土? 从慢热紧张到复盘,哪些问题可以精进,正反馈,越来越有勇气。 从激发过往经历,投射,到接纳,到成为家里的定海神针。经历失败、反复,但不放弃,一点点变化。 接纳自己,和孩子是合作者,赢得孩子的合作。 勇气:看到自己的人生信念,不强加孩子,不给自以为是的爱。而去成长自己,遇到的问题都是礼物。孩子和父母的挣扎(先共情),孩子承接了我们的目标社会的期待和压力(剥离问题不光是自己),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终有一天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份礼物,虽然很痛苦挣扎,但会提醒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 从淹没的海洋变成土,变成翅膀,变成黄金(从窒息到自由到富裕)。让自己有体感的象征物。生命觉醒的按钮。 成长,情绪越来越稳定,因为自己的稳定让周围的人更稳定。 我们以为不能为别人说的事其实没什么。真正的坦承,是最有力量的。 1、一种是我如何看待自己(50%),一种是我如何看待世界(事件发生我们如何看待25%)。内心松弛的程度,一半跟我们自己有关,一半跟我们所经历的关系有关。松弛感的决定75%在我们自己身上。上学都有无数种选择,学习也有无数种选择。“上学”分解开,上什么,学什么,以及怎么上,怎么学? 2、走脑的人像一位导演,自己始终是局外人,解决问题的工具人,而走心本身就是演员,他们的心是打开的,是有温度的。我们无法决定能遇到什么事,但我们可以决定人跟人相处的温度。走脑是适应社会的过程,走心是回归自我的过程。脱下盔甲长矛,跟着心去起舞。心与孩子相处,我们到底应该在意什么?成绩还是情绪。孩子一旦被共情,内在意识到自己被看见被肯定然后生出了力量。拖垮孩子的并非学业压力,而是压抑和窒息的亲子关系。所有被生活耗竭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捋不顺的关系,一段你做什么都不对,做什么都不被认可,不被支持,不被理解的关系。从小的信念和剧本让我们手持长矛铠甲,其实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我自己:要保护孩子不受伤)P29很多人感觉被耗竭,是因为他们身处的位置是“我-它关系中的”它。他们的感受没有被看见,对方不尊重自己、不在乎自己。还有一种是“我-你关系”,其实只是活在“我”的世界里,看不到“你”。 自己与心链接,才能与他人链接。小我才会受伤,本我非常强大绝不会受伤,勇气和爱一直在这里。 3、内在力量,指一个人作为生命体的内在生命力,内在脚本力、自我对话力,标签破局力和关系赋能力。认为内心没有力量的人,不是真的没有力量,是内心有很多股力量在相互撕扯、打架。就象一辆马车,表面上看着没有动,其实五匹马在往不同的方向拉扯。每一匹马都用力,但马车依然不动。内在力量表现的往往是一个人跟自我的关系的总和。察觉自己,重新汇聚成一个力量。当你内心有力量时,你会发现你就是整个世界,你就是宝库。你倾尽一生,不过只是要认清自己,取悦自己。帮孩子整合为同一部分,而不是给他灌输,与他的信念不同。看到人生脚本。 4、紧绷感(5效率低下、内心焦虑、敏感易怒、身心疲惫、体会不到快乐),为什么紧绷(5),松弛感(4内在脚本力、自我对话力、标签破局力、关系赋能力),松弛感的三种境界(3)(5543)。结构化、隐喻、肯定句表达。如何构思。 给内在受伤的自己命名(小可怜),与内在自我对话,内在审判(小刺猬),喋喋不休(小戏精),那我是我只是一些声音,这些声音需要我们看见。外化的过程,把潜意识中内化的部分显化。反向再创造。把内化的部分赋予形象,重新外化,对话。先体察身体,经由身体再到情绪。能让我离感受更近。 体验活动: 紧绷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并不是别人督促你、提醒你、要求你,而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你还依然不由自主地沿着过去的生命印记,让自己持续活得紧绷,无法活在当下。看看自己的紧绷状态。1效率低下(3);2内心焦虑(1);3敏感易怒(1是否有特定的人?);4身心疲惫(3);体会不到快乐(1) 你对自己新的发现?特定人的投射。






评论:
低帽檐: 我的天,我的神,我勒个去,怎么能写这么多~我真心佩服
作者: [笑倒地][笑倒地][笑倒地]课堂笔记是在电脑上写的,放在这里做个记录,自己比较方便找。
低帽檐: 原来如此,好吧~你的瞬间我还没认真读过呢,回头找个时间从头到尾拜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