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左传,说到郑庄公克段,小朋友疑惑郑庄公在传文里面已经有后悔之义,为什么后面君子曰还会说施及庄公。关于这个问题,是正常操作,左传经传不合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不过很多学者都无视这个问题,在那里尬注疏。
这里一定要提后面引用诗经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里注疏特尬,春秋战国人都喜欢断章取义,无视诗本义,旁义。基本上左传的诗经都可以让治诗大家一脸蒙蔽,还能这么用。当然大家注疏肯定要一个好彩头,这断章取义怎么了,这按照亚圣的话,这叫以意逆志。
孔冲远很明显也发现了这里有毛病,不过他自己说的疏不破注,注不破经,有问题只能尬疏,自己心里十分清楚,这说法和今说诗者不同。
关于诗经,还是boss说的好,现在学生学诗就是读读背背,还不如叫诗三百。诗经的本义,旁义都不涉及。补充说明,这里本义指的是孔子选择这首诗的意图,而不是诗文本来的意思,关于诗经作者,一直有三个层次,所以boss说中国学问重层次,一是写诗的人,二是采风的官吏,三是孔子,经学对于前两人只是简单看重一下,重点在孔子身上。当然汉儒那自洽的治诗系统脆弱不堪,朱子心中明白,也就只能偶尔抱怨,攻击也是攻击诗序。
朱子学问当然是高手高手高高手,很多经学问题他都发现了,不如古文尚书伪作的问题,不过他不敢乱说,只能说这些文章读起来有一些简单,后面阎百诗一举成名,不过最近似乎有学者又开始证伪了。
再说孔冲远,他的五经正义可是算的是上我的经学启蒙书了,虽然后来我转修公羊学,但是底子还是这五本书打的。关于五经正义,我和四库馆臣的看法不同,四库馆臣认为易经正义贬郑捧王,引黄老入易,这是乱经。四库馆臣捧郑康成,自认继承汉学道统,对易经正义这种让汉易消亡的自然要贬低了,不过就我看了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汉儒说法更加扯淡,颇有明儒之风,还不如用王嗣弼。
除了易经正义,尚书正义也是随处可见打脸郑康成,于是四库馆臣二话不说,引朱子家语,直接易书为下。这个评论是否公允,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说到这里,又要瞎扯淡,在唐末期之前,礼经是指周礼,然而什么时候变成里礼记的,这个就要找点时间查一下,应该不难,日常给自己找事情做。
最后瞎扯淡一下,我不建议年轻人看左传,左传宣传的都是强干弱枝,君臣有序,这对年轻人不好,还是跟着我研究公羊传,公羊学可是中国文化一大瑰宝,按照司马子长说:“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
有时间在批判一下班孟坚的汉书。
评论:
一直很安静: 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