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第一遍有点懵懵的,或许是因为超出了我的认知和惯性思维,这也说明了我之前接受到的心理学流派是单一的,更说明了阿德勒的不同凡响之处。结合自身体验又重新读了一遍,大概总结出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人可以改变,这种改变基于目的论,而不是原因论。我们之所以受过去的影响,不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是因为我们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和感受。我们之所以选择各种情绪,不是否定情绪的存在,而是借由情绪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自己可以随意选择情绪。 什么是虚无主义?他是无意义的代名词吗?过去,现在,未来,到底什么才是无意义的,什么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怎么认清过去,过好当下,期待未来,重新赋予他们意义呢?我们质疑过过去经历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吗?这个值得思考。曾经学习那个探索母婴关系的课后,一度很悲观,仿佛看到我性格的真相,我觉得我的问题是由原生家庭造成的,而儿子现在的问题是由我的婚姻关系造成的,我所认为的伤害已经形成,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我感觉什么都没有意义,努力也没有意义。可是当把自己放在宇宙中看自己这种观念时又是多么的无意义啊!世间万物都只是存在,没有意义。所以意义是由自己选择而赋予的,所以人是可以改变的。读完前面的序时,我已经很开心了,突然感觉到一种快乐的勇气在内心升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