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需要从小事引导》
那么来讲讲孩子的接收能力从何而来?
答:来自孩子从小生活和学习的习惯中
如果想让孩子有良好的习惯,那么必须从小培养尤其在孩子3至12岁阶段培养因为这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技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引导,过了12 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有旧习惯抗扰,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
家长需要从小事抓起,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例如孩子做事是否习惯认真,做事是否有条理,对生活事物是否观察细致等,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选择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是错误的认知,而需要从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件事情时,家长就得开始进行引导了,例如生活方面①孩子可能在刚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觉得有趣,所以会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做但是没过两三天失去兴趣的他就放弃不再继续进行了要知道,小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是非常多的他们会不断的去探索新的事物,对旧的事物不再过问。此时就需要家长坚持不懈的去培养孩子坚持一段时间,例如每天早上都带着孩子一起叠被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孩子有一天醒来自己懂得叠被子时,那么此时他的习惯算是养成了,家长可以进行新一轮的习惯培养了。
②孩子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但家长的意志力一定要强,在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想着算了今天这么累就不做了,明天再继续,因为明日复明日,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如果永远这么想,那就不能帮助孩子的习惯养成这个包括在将来对于孩子的学习习惯、专注力培养、坚持与耐心等各方面的培养,都是不能半途而废的。
③家长还需要教会孩子看钟表,要让孩子知道每天几点上学,每天吃饭多久的时间,每天玩玩具玩多久的时间让孩子有了时间观念就会影响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孩子时间观念强,工作效率才能更高。
④大人需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环境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例如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许多事情都是需要家长们以身作则,才能带动孩子的,家长算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因为是第一个教孩子东西并会教给孩子许多东西的人,与孩子每天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会不断模仿学习家长的行为,所以家长必须要严格要求自我才能够带给孩子好的影响,而且在良好习惯的培养方面,也是需要家长去不断影响孩子的。
⑤家里也需要制定规范运用强化机制。例如在幼儿园孩子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指导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严格的规范,可惜孩子在学校克服万难建立的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还可以适当地运用表扬(鼓励)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方式,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到品德行为上的赞扬而继续选择做好事这种行为的增强是由于他人赞扬起了强化作用,强化是孩子行为塑造的重要心理机制,也是帮助孩子与好习惯融为一体,成为无意识的行为举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