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读书笔记(3):费孝通《乡土中国》
这本书是在网上淘到的旧书,书内有前任读者的勾画和少量笔记,并留下了“一九四九年七月廿日阅毕”。但该书没有版权页,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版的。通过所查到的资料,本书1948年4月初版,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五次再版,印数达13000册。在动荡飘摇的岁月里,这样的销量是惊人的。该书初版的目录排版格式与二版到六版的不同,篇目与页码间没有虚线相连,所以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当在1948年6月到1949年1月之间,具体哪一版次就无法判断了。版权页应在印有书名的扉页后,这本书中没有这一页,也并未见到撕裂痕迹,推测是印刷时由于疏漏未装订导致的,毕竟这个印数和纯文学两三千册的印量相比,难免会有错误。
全书由14篇论文和后记组成,是作者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时整理出来的一部分。
《乡土本色》中,作者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大多数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乡土社会在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是不流动,人和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乡土社会又是一个熟人社会,对于日常行为的规矩可以熟悉到不加思索。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乡土社会的人是面对面的社群。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差序格局》中,作者提出的“差序格局”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礼治秩序》中,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而“人治”更准确的说法是“礼治”,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中,讲了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中的四种权力,作者认为社会权力的四种形式为: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在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在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四是在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



评论:
散木: 这个版本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