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观《第一书记》有感 ——以民为本守初心 真抓实干践使命 电影《第一书记》以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为原型,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公仆情怀。我把他归纳为:沈浩同志用生命诠释的"能上能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干担当、化解矛盾、家国情怀"六大特质,正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 一、能上能下的机制彰显用人导向 沈浩同志主动请缨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任职,期满后又因群众恳请连任,最终将生命定格在工作岗位上。这一过程生动诠释了"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明确要求打破"铁交椅",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体系。沈浩的选择既体现了组织对干部的信任,更展现了他主动担当的政治品格。这种"上"是责任的升华,"下"是初心的坚守,真正实现了干部资源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深入群众的实践筑牢执政根基 沈浩走街串巷了解民情,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令人动容。这正是"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他用脚步丈量民情,在田间地头倾听民声,将党的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种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要求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践行"一线工作法",把办公室搬到群众家中,把决策部署落实到田间地头,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三、调查研究的智慧破解发展难题 沈浩初到小岗村时,面对复杂村情,他通过走访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调研方法,找到了制约发展的关键症结。这种科学的调研方法,正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生动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解剖麻雀式的调研,把准发展脉搏,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四、实干担当的精神创造发展奇迹 沈浩任职期间,带领村民修路架桥、发展产业,使小岗村人均收入大幅提升。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精神,正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追求。他用实干诠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启示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践行初心使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化解矛盾的艺术维护和谐稳定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诉求差异,沈浩以"枫桥经验"为指引,通过"情理法"融合的方式化解矛盾。他既坚持原则底线,又注重人文关怀,在依法依规解决问题的同时,用真心赢得群众信任。这种基层治理智慧告诉我们,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家国情怀的传承涵养清廉本色 沈浩与家人的聚少离多,展现了共产党员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他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始终保持"亲""清"政商关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这种家国情怀要求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公与私的抉择中坚守党性原则,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我以为,沈浩同志用生命书写的这份"基层答卷",真正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沈浩同志为镜,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继续传承和弘扬"第一书记"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