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英伟达之道》,看到英伟达早期在一众显卡厂商中脱颖而出靠的是快速发货,这个快速发货不是指发货速度快,而是指产品迭代速度快,别的厂商需要两年,英伟达搞到半年。
英伟达的打法在理论上很容易理解。本来行业里是先做芯片,再做软件驱动,英伟达让驱动软件开发和芯片设计并行。芯片进入生产初期阶段,英伟达的驱动程序就已经开发完毕。
测试是瓶颈,英伟达就搞仿真测试,在账上只有 300 万美元的时候,敢拿出 100 万美元买仿真测试设备,可以直接在数字芯片上运行游戏和测试,而不用等流片后再进行物理测试,这样可以节省 3 个月的时间。别的厂商一次开发一款芯片,英伟达则兵分三路,第一组设计新的芯片架构,其他两组并行工作,开发基于新芯片的迭代版本,这样英伟达就实现了每 6 个发布一款芯片,在每年的个人电脑春季、秋季会上,英伟达永远都有新产品。老黄为这一策略取名为“三个团队,两个赛季”。
因为产品迭代周期缩短了到了 6 个月,PC 厂商就不会轻易更换英伟达的产品,因为英伟达即使当前产品是落后的,6 个月后,他们就会拿出更好的产品。为了实现这些要求,英伟达要求员工按照“光速”工作,英伟达早期的工作氛围是非常卷的,早 9 晚 12、周末加班都是常态。#黄仁勋后来表示,“任何产品的第一要素都是时间进度。”英伟达靠着疯狂卷速度把其他竞争对手打的落花流水,被英伟达打败的 3dfx ,其部分员工加入了英伟达,他们原本以为英伟达有什么“秘密武器”,“结果发现,只是最大限度地努力工作和严格执行的时间表。”
在看这一段故事的时候,我的脑海中反复跳出 Elon Musk,尤其是 xAI 员工各种晒自己的加班、速度,例如 21 天搞定 10 万卡集群、6 个月开发了图像生成模型 Aurora 等等,xAI 虽然坐拥巨大的资源,但为了跻身第一梯队,作为一个后来者,卷速度似乎是唯一有确定性的打法。
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是这样,当中国厂商卷出了全新的车型开发周期之后,合资厂商的失败就已成定局,任何巨头都无法抵挡一个快速迭代的竞争对手,即使这个对手在去年还看不见。
快速发货、快速发货、快速发货,你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这句话,但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好的团队一直在发货,坏的团队可能在。。内斗吧。如果你发现了一个快速发货的公司,这家公司是好公司的概率就很大,加入它或者保持关注,都是很好的选择

评论:
枫华无双: 那个密码,叫CUDA
作者: 我今天还抓着几个机长在问韩国黑盒子的事[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枫华无双: 据说cvr 和fdr没有记录最后四分钟的数据…要么被关了…要么有其他原因…确实迫降没放起落架和襟翼很奇怪,就算看到鸟击,也只看到一个…理论上不会液压电控全失效…看以后的报告吧…比ea没报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