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主体性,可以理解为,不断把别人的感受在思维和情感上界定为“别人的”,从而分离出自己来。甚至把跟外界粘连的一部分自己,都单独剥离出来。
例如尝试完全客观的在脑子里去看待“自己认为外界如何”以及“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如何”,
这样做就能把自己的一部分与外界粘连的感受剥离开,完全用完全思维的方式去看待。
其实结果是,把自己的主体的一部分与外界剥离开来,使剩下的“我”完全与外界无关。
因为剥离的太多了,所以自己跟自己断联。
所以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个是对的:“孤独来源于自我过于强烈。”
而自我过于强烈导致孤独的这种感受,我认为是来自于一种人类作为群居生物的某种“集体无意识”。
也就是可能一个人需要感到“他与世界是关联的”,来消除这种孤独。
它是无法被我通过上面的方法,从最后剩下的主体里面剥离出去,而是存在于作为一个正常人类的类似吃饭喝水的本能。
这个我只能靠某种接近把自己催眠“相信”,我估计才能做到。
但“相信”对于我这个怀疑论者来说太难了。
对于我现在的脑回路来说,现有的信仰体系或者那些崇高的信念,可能被我解构的差不多变成一种虚无了。
所以只能自己DIY一个,残存的,我还信的一些东西,提取出来,作为我跟世界链接的一个支点。然后不断强化。
我觉得“跟局部人类,大部分非人类的世界进行链接”,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和落脚点,在原理上是可以做到的。调整一个动态平衡,实现一个为我自己量身定制的方案。
比如,用我与自然的链接,补足我从人类抽离出来的部分。
这个事情只需要我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所以我根本不需要什么社群和信众之类的。
如果我能建立这个链接,那我只要去爬个山,到野外玩一玩,就能充电。
评论:
清茜丁燿: 虚无主义,在佛法里,叫做取了断灭相。
威化饼干的椅子: 我觉得这种情况是还没有找到舒适圈。有两个差不多的人可以你侬我侬的话也不是非得拒绝社交充电。只是觉得令人如沐春风的情感代偿活体不好找吧
狗斌: 当我是个人视角的时候缺乏力量,但转变为父亲视角的时候许多东西又不一样了。父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接纳、期待,对存在的肯定和认可,我的存在不再虚无。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欧文亚隆的存在主义,关系都是重要议题,现代心理咨询里任何流派都重视咨询师与来访的关系,治疗联盟比技法理论更具治愈能力。如果胸口沉闷仿佛时间停滞,那就试着看看他们的书吧,或许能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