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发布时间: 2024-11-24 11:03:00 浏览:8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我在四川长大,家里却几乎不做辣菜。高一的那个生日,我把关系近的伙伴们叫来家里聚餐,他们惊讶于我家竟然找不到味精。“味精吃多了,人要变傻——我妈说的。”我用这样的歇后语回应疑惑。🤔️ 一家三口,饭桌上几乎只有一个菜。怎么是“几乎”呢?其他菜也是有的,但份量跟主菜比就像地球跟太阳的体积差别。爸妈的解释是,很早就发现我爱盯着一个菜吃,其他的全然不顾,那就这样做咯,好东西都放进一个菜里,它的容器可能是一个长盘或瓷盆……总之很大一份。🥗 我妈最喜欢做的菜是红烧牛肉,她不加一滴水,她对此事解释了一通,用我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水会改变肉的物理结构,这样你就吃不到它最本真的口感了;物理结构的变化,掺和进调料又引起化学反应,味觉上的感受也变了。饭桌上那盘牛肉可能用了两三斤肉来做,旁边则放着清水煮的娃娃菜,我妈会一边告诫我不能只吃肉,一边既回答又赞赏自己:牛肉有营养又不肥,还好是牛肉,你只吃肉也没事。🐮 爸妈都有一件认知清晰的事:他们不擅长做菜,只是能吃的程度。我确实说不出“家里的饭菜最可口”这种话,一是因为自己对食物并不敏感,可以很好也可以很差。有一年夏末在西安休假,刷携程APP刷到三亚一家海边的酒店自带广式早茶,是自助的,一直点一直吃,我仅仅因为当时正在吃一碗又辣又咸的汉中热面皮,吃得脑袋冒汗,有点焦躁,进而想念温和的食物,转头就飞去三亚,住进那家酒店,如愿了。工作中经常吃饭时间不规律,我觉得没什么,因为我喜欢自己做的事,我想一切要为它服务,那么吃饭不规律这件事完全合理,都谈不上在忍受。好不容易吃上了,可能是糟糕的盒饭,参考那种建筑工地外10块、12块一份的饭菜,最大的特征就是肥肉多,口感差而且不下饭,这时候就得“忍”了。我常跟工人一起坐在户外吃饭,最近的一次印象深刻的,是今年春节期间在一条秦岭隧道外吃盒饭,天忽然下起小雪,落在冒着热气的回锅肉上,顷刻间又融化了,我盯着这个场景发呆了好一会,回过神来时饭菜已经凉透。🔧 这篇碎碎念的主题是“吃”,而我根本不懂吃,按朋友们的话说,我也不懂生活。我在自己做的艺术相关的事情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差不多水准的人比,我很缺乏生活经验。在成都时,圈子里过半的活动总有人叫我一起,不太熟的想的是我会拍点照,给他们一个精装朋友圈,熟悉的朋友觉得我不食人间烟火的思维方式经常说出一些奇妙的比喻,使大家感到新奇、愉悦。因为工作上机缘巧合的耽误,我报考两次驾照都给拖过期了,至今没有驾照,但长途旅行时大家也愿意带上我这个缺乏驾驶这一刚需旅行技能的人,哪怕只是在旁说说话,换一些歌曲。🎵 因为自知生活经验上的缺乏,在近一年的深思熟虑后,我主动脱离城市,外派到沙漠工作。在城里时,我很清楚因为专业上的突出,人们会把我想象成一个面面俱到、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然而并非如此。我不是,也不感兴趣。不感兴趣,这是最主要原因。在寂寞的环境,我更能深切领会自己的想法,进而把复杂的事理清楚,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有时不是缺想法,是缺进一步的深入探索,背后的原因我简单总结为缺少“自己的时间”,无效社交、内耗、打发时间的熬夜,在我的观念里都是不属于自己的时间。⌚️ 昨天开始在省部级官微做摄影连载了,在自己职业生涯的第十年,有一定纪念意义。我在朋友圈里写道,曾幻想的关于“十年”的仪式感、Drama剧本都没有到来、也不再在我的愿望里,时间仿佛不再是条直线,把顺着它的流逝“应该做的事”串起来,而更像《桃花源记》那种四时循环、绝对平静的状态,在细节、局部里参见宏大,也不丢掉在宏大中看见星星之火的能力。💡 结尾回到最初。新千年时,表哥从西政辍学创业,姨夫震怒,没给他家里的资源,表哥只能从没有门槛的烧烤摊起步。表哥小时候身体不好,是我妈带大的,我妈看这形势,选择全力去帮表哥,在她擅长的方面给他兜底。“你哥已经从学校出来,他回不去了,我们一起帮他做做他想做的事吧。”我妈的理由总是那么简练。我被分配的任务是把一盆盆田螺洗干净,夏天过去,我发现自己很喜欢看田螺里的细沙被抖落,沉入盆底的样子,像半透明的丝带,又像一场微型龙卷风。表哥在旁边摊位买了我喜欢的天蚕土豆,叫我趁热吃,一边对我说,你不是因为国足输了巴西一直难过吗?有时间就好好练球,我们都把喜欢的事做好……🌪️ #碎碎念 #树洞

评论:
ζ: 很久没看到这么细腻又真诚的文字了,足够剖析自我,又足够有勇气去面对,以食物为开端,也以食物收尾,有散文的美。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