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
从U型公路,往水上雅丹赶,到了中午。
在一个小驿站吃饭。
路两边,有十几个餐厅,一两个修车店,一个小超市。
小编问,你们这里原来是个村庄,还是小镇?
老板说,啥都不是。
就是前后几百公里,都没有小镇,各种大货车拉货、旅游的人经过,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
生意人,选择了这里。
然后,就形成了一个据点,陆续开了这些餐厅、修车,和超市。
菜从哪里来的?
几百公里外拉过来的。
这些人,原来住在这里么?
也不是。
都是几百公里之外的人,觉得这里能赚钱,就落脚在了这里,开了一个小餐厅,做了一点小生意。
你看桌子上的灰,总也擦不干净。
风沙很大,路边大货车很多,刚擦完,风沙一起,大货车一经过,立马又脏了。
我们很适应。
你们不适应,总觉得,是我们懒,桌子上面才有很多灰。
我们想在这里开餐厅么?
也不想。
都是在既有的条件下,理性做出的最好选择,如果不开这个餐厅,日子大概率会更苦。
在过去口罩的那几年,你们在大城市,还有人关心被封了城,被报道,被关心,甚至还有情绪共振。
我们这里,仿佛不存在一样,从来就没人想起。
几乎变成了无人区。
没人在乎我们的生计问题。
你们要是从小生活在这里,洗澡、用水、餐饮、旱厕、住宿,甚至是人际关系和作息规律,你也会很适应。
小编说,但这种适应,会引起一些人的警惕。
我是我的观察者。
有人知道真实的世界,不都是这样,人可以通过迁徙,过上更好的日子,可以摆脱目前既有的困境。
在另一片的土地上,哪怕是最低生活标准,都会比这种日子要好。
比如,1980年代,也有一股强大的移民潮。
很多北京,上海的老知识分子,去太平洋对岸出差,考察,业务交流,当场就崩溃了。
有人回来后,把房子卖一下,合法的润了。
有人直接就选择黑下来了。
有一个采访,某头部高校的老教授,当年是教物理的,一家人都在美国开餐厅。
他说当年润过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过上有自来水,能天天洗上热水澡的日子。
没有其他的宏大目标。
他实现了么?
实现了。
我们实现了么?
也实现了。
两者之间,在时间维度上,差了二三十年。
他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七十岁左右了,如果人生是一场体验,他的体验比同辈多了二三十年的体面生活。
他有陷入苦难中,他一度也适应,但更多的经历,让他很快觉醒,唤醒了自己。
并没有过渡沉沦,也没有被某个安土重迁的观念羁绊住。
人,是观念的动物。
最大的差异,就在认知上,脑子一换,很多事情都能改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