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元宵是中国情人节,今天又是西方最著名的情人节之一,于是想起来不久前母上给我介绍相亲时说的话。
说起了当年她和我爸的相亲过程,简单,朴实,凑合。
问了deedseek,我们和父辈们的相亲有何区别?(如图)。给了挺详细的回答。也是当代年轻人,相亲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纳。
其答案,对父辈的概括也不是全面完整的,就是最后一句我挺认可。
父母靠着介绍相识,见面也有沟通。但我爸不善言辞,主动开启话题的时候不多(我随他了这缺点)。然而我妈觉得这性格也可以,老实,也没有啥恶习(不烟少酒,平时一点不喝)。
在那个年代,信息交流没有那么发达,知识,观念相对封闭,主流情感理念明确的情况下,通过线下接触,确实可以直面对方的品性,习惯等。确实我父母多年以来这些性格习惯也没有改变过。很纯真。
而我们要应对时代变化,大量的信息筛选,情感观念的冲击(缺乏主流引导),和各种教育的欠缺包括但不限于姓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最后仍然导致我们的相亲,也在看经济条件,也在看客观确定事物,缺乏耐心,缺乏辨别能力。用当年的相亲移植在了今天。
我抗拒传统相亲(目的性高于一切的),所以无论职业,经济等等客观的,都不太想详细说,当然有问必答,也不隐瞒。
我们在相亲时重不在对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在一开始,我们做好了筛选的原则没有?看什么?了解什么?能够知道什么?会导致什么?
当我们做出选择的那一刻,结果往往大概率确定了一大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