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史辨及学科建设——尊周书院问答#西史辨伪
1、我不反对西史辨,但我强调专业性。就是你辨论西史,那么古希腊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就是你的工作语言,更别说近世西方世俗语言。也唯有如此,才会避免查个字典就望文生义自嗨起来的事情。
我说这个是因为有现实的例子,而且是体制内学者的例子。因为一般体制内学者也只是学过几门古典语言,和从小生活在当地,经历过正规诵经训练的荩仁先生那样的学者是有著本质不同的。这不是体制不体制,也不是专业不专业,而是内外的问题。
所以我说,我只是不反对西史辨,但我不认为中国人需要在一个没落文明身上花那种精力。亦或是说,西史辨的工作,只能定位为太平颂盛,盛世修史,和民族自信之类是不搭界的。
我觉得有兴趣专业于西史辨的同道,不如花同样的精力去研究数学物理,天文生物,人工智能,当然还有政治经济,因为那些从中国学术的角度看是天地之理,是自然之势,而希腊或者阿拉伯之类的语言、文化,都只是人为而已。
从格物致知的角度说,前者意义不亚于先王经典,是经学的自然延续,后者则几乎无关,不过是博异语而已。除非您是驻当地使馆人员,那您确实应当为了履职去苦学当地风俗。
2、是的,我对专业性的要求就是很高,大家读太炎先生对研究经学或国史的要求可知。读宋朝《读书分年日程》也可知,那可不是学术要求,那是普通科考青年的必读书而已。一句话,不要把民国学者开列的书目当推荐阅读,对于搞中国学问的,那是必读书。唯一可以商量的,只是由于家法不同,某些书可以被本学派更重要著作替换一下罢了。
难道不是吗?一个靠谱的传统中医,比如傅氏中医的祖师老补先生,一辈子就是半日行医半日读书。同样理工科的一个普通研究员,也要把自己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论文全部研究一遍。当然,工夫重点,大家各不相同,但工夫的量是一致的,哪怕你是圣人。
当然,还有另一个硬指标,就是工作语言。搞中国学问,汉唐经学的语言风格,就是你的基本工作语言。如果能娴熟切换尚书或者玄学等语言当然更好。但如果写文章不能追迹汉唐,那你对文献的理解能力就是可疑的。
因为语言决定思维。用数学模型思考世界,用数学公式表达自己,是一个科学家的起码素养。同样,用汉唐义疏的方式思考问题,表达观念,也是一个中国学者的起码素养。不如此,冷暖自知。
3、能不能满足我说的专业性是一回事,但大家不妨以此衡量学者的专业性,越专业当然越可靠,越应当优先学习。不够专业的当然不是说不能启发人,但你得自己学会判断,学会帮他们去论证。如果你没有能力判断呢?那就只能姑妄言之了。#学者
所以大家可以感受到,什么是好的学问?他不是给你一个结论,而是给出论证,给出关键证据。什么是不好的学问?那就是看似很牛很学术,但你得自己帮他去查证,去证明。
大多数学者在非专业领域和小白差不多,不过很多人无端自信或无端被信,就比如西方那位著名社会学家,他根本不懂中国,甚至懂不懂新教以外的基督社会都成问题,但却可以盛名之下,随便指手画脚。而那些不专业的中国人,还要以他为科学来自我剖析。#风俗#中国 #学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