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孝庄》我最想记录一代名臣 范文程
孝庄和皇太极、多尔衮是清初绕不来的话题,各人见仁见智。读史的人尽可能的了解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无关乎些哗众取宠的话题。其中,范文程作为清初开国功臣,历仕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四代帝王,在军事、政治、文化和制度建设上卓有建树。他帮助清军入主中原,推动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促进了清朝的封建化进程,为清朝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范文程与多尔衮兄弟的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清初政治的独特视角。他既是一位忠诚的臣子,也是一位睿智的政治家,能够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这种品格和智慧,使他在清初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成为后世敬仰的一代名臣。
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去世,福临被推为新君,八月十六日,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向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游说,谋立多尔衮为君,代善、多尔衮告诸王贝勒,遂以扰政乱国的叛逆罪,将阿达礼、硕托处死,籍没其家。范文程原是红旗硕托的属下人员,此时被拨入镶黄旗。范文程刚刚避免了因主硕托乱国而险遭不测之祸,不久又遇到了新的麻烦。摄政王多尔衮之亲弟豫郡王多铎欺之为满人之走狗,竟然要抢夺范文程之妻,经过一番周折,才得到解决,诸王贝勒审实后,决定罚多铎银一千两,夺其十五个牛录。范文程虽然化险为夷,没有遭受妻室被霸之灾祸,但仍不免忧心忡忡。多铎乃一旗之主,贵为亲王、郡王,又系摄政王多尔衮之同母亲弟,日后会舍此不究吗?万一追念前怨,范文程恐难免灭门之灾了。
尽管身遭故主被戮、爱妻险被欺凌之双重危难,范文程仍以大局为重,在清朝入主中原这一紧急关头,献计献策,立下了殊勋。于是在李闯王进京的1644年(顺治元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此文提出:第一 明朝必亡;第二 与“流寇”争天下;第三 良机难得,稍纵即逝;第四 改变方针,创建“大业”,严禁杀掠,收买人心。
范文程敏锐地察觉到农民军才是清帝人主中原的大敌,强调指出:"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矣。"与明末农民军争夺明皇朝的天下,这一论断十分精辟,至关紧要,为清军入关及其与大顺军决战,奠定了思想基础。
范文程剖析了明朝必亡、"流寇"势强之后,着重点明,中原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为我有,恐将落人农民军之手。如果处理不当,不争取人心,则有可能以己之力驱逐人民投往"流寇",那时大势就无可挽回了。因此,他大声疾呼:"成丕业以垂休万世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成败与否,在此一举。范文程此论,确系高见,此时李自成已人驻北京半月有余,河北、山东传檄而定,设若清军晚个一年半载才出兵,大顺农民政权有可能统一黄河、长江流域,全部接管除辽东以外的明朝旧有辖地,那时大局已定,清军要想问鼎中原,就难上加难了。
早年努尔哈赤大杀汉民,弃遵化屠永平,清军四次深入,抢掠而返,使明国臣民以为清朝并无大志,不过是抢掠子女玉帛而已,“纵来归附”于清,亦“未必抚恤”,因此他们疑惑不定。范文程剖析了汉民“因怀携贰”的缘故,提出应当宣布此次“进取中原之意”,申严纪律,“秋毫无犯”,并纲要性地提出四条原则:“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这样一来,汉民必然纷纷归顺,“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
范文程的这封上书,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多尔衮的英勇果断,后宫掌权人对多尔衮的信任与器重,对于清朝政权的顺利建立和平稳过渡,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范文程出身于辽东士族,早年便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在明末动荡之际,他敏锐地察觉到明朝的衰败已成定局,毅然选择投奔后金,成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重要谋士。他的加入为后金带来了汉文化的精髓和治国理政的先进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后金从游牧部落向封建王朝的转型。
清朝建立后,范文程继续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他主持编纂《大清律例》,完善了清朝的法律体系;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提倡儒学,促进满汉文化的融合。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也为后来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制度和文化基础。
多尔衮权力的一度膨胀,其专横跋扈的作风逐渐显露,甚至威胁到皇权的稳定。范文程在多尔衮与顺治帝之间扮演了调和者的角色,努力维护清朝内部的团结。尽管他深知多尔衮的权势,但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既不盲目依附,也不轻易对抗,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评论:
博然: 给你点赞,。。为中国的疆土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