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尺码量不了我的人生 阳光正好时拍了一条视频发抖音,断更许久,好多人问候,傍晚时收到一条评论:这样多好,啥事想开点,哪有那么多焦虑抑郁的。曾经也是这个朋友说:你还焦虑抑郁了,你就是吃饱撑得,多大点个破事啊,你要是经历过我的那些事,你都得死去。又或者一位长辈她说:别钻牛角尖,学学我,豁达点。每每这时,就像有一块巨石,把呼救声生生的压回心底。 很讨厌那些好为人师的,那些脱口而出的“你应该”,本质是种认知霸,其实焦虑情绪的生理基础涉及杏仁核过度激活、前额叶皮层抑制失衡等等,可能与童年创伤、长期压力积累、社会支持系统断裂都有密切的关系。确诊焦虑之初我也确实有种羞耻感,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才发现我没必要不好意思,但身边大多人的反应确是让我不仅要承受内在的情绪风暴,还要面对意志薄弱的二次伤害。 那些轻飘飘的得到的“凡事想开点”的论断,像件均码T恤,硬要套在不同体型的人身上,说焦虑是心小,就像指责花粉过敏的人不该打喷嚏,既看不见别人免疫系统的特殊机制,也忽略了空气中真实存在的过敏原,晚归时车窗外霓虹闪烁,忽然意识到这个时代最温柔的抵抗,或许就是不再费力向井底之人描述天空的形状。 同样的今天依旧有人在问找对象了么?也不能一直单着啊,你就是眼光太高了。也有人建议找个人解决生理需求。其实无论哪种都让人厌烦至极,我似乎对“为你好”三个字过敏,那些未经请求的人生建议,本质是种强买强卖,真正的善意应该像便利店暖柜——静静散发着温度,却从不会追着顾客问“要不要加热”,所以每每遇到类似话题,我选择直接终止。 更讽刺的是双重标准,男性单身叫黄金王老五,女性单身就成了滞销库存,我不是独身主义者,但也绝不将就,当然偶尔会孤独无助,但大多时间是自得其乐的,我有很多时间在旅行、读书、健身、参加各类活动,我已经把生活填得比那张结婚证书更饱满,那我为什么还要选择一段毫无结果的皮肉关系?为什么不能期待双向奔赴的爱情呢?其实人活得通透了,也就明白这世上没有万能公式,有人清晨五点看日出,有人深夜三点追极光,各自的人生时区不同,本就不必校准成同一时刻。执着于把女性塞回以性换爱的陈旧叙事里,这种时空错位的规训,像极了要求2025年使用非凡大师的数码达人重新使用诺基亚功能机。 调整了手机静音的时间,那些未回复的消息悬浮在黑暗里,如同这个时代特有的认知尘埃,我很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已读不回”,不是冷漠,而是不想耗费力气去和不同频的人讨论。就像此刻窗外的春风,无声轻抚着城市的所有角落,远比前几日横冲直撞的雨雪更有穿透岁月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