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变得越来越像孩子 一组《不适合在社会生存的特征》在社交媒体上备受流传: 1.频繁吃同一种食物, 2.喜欢的曲子单曲循环到吐, 3.花钱从不精打细算, 4.讨厌人群, 5.事情不到火烧眉毛不会行动, 6.动不动喊“累,困,烦”, 6.不擅长和长辈说话, 7.对放心的熟人嘴很贱, 8.严重认生。 年轻人普遍处于不被理解的状态。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中说,越是孤独的人,越难适应社会的潮流。孤独在周围蔓延,如同霉菌或苔藓,阻隔了交往的可能,无论我们本身是多么渴望与他人接触。 这些绝大部分是行为特征,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在对抗——生活繁重又焦灼,年轻人期待自由而独立的生活,急切想拥有自己的一份空间,却总是难以摆脱的痛苦氛围。 根源来自我们正处于社会秩序变迁交际处,所谓的历史上的垃圾时间。我们在不确定性中尽力抓取一些确定性。 愈发精细的分工使社会规模前所未有扩大,人口汹涌向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瓦解了农业社会的宗族共同体,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加剧了个人与社会整体的疏离感,与此同时新的纽带却未能建立。 身处新型的文化和旧秩序之间的冲突,深爱着父母,却难以顺畅的沟通。快速跨越农业、工业、信息时代,让父辈的经验迅速失灵,过时的生活锚定反倒成为无形的枷锁。 于是,他们开始“讨厌人群”,而现代社会为其提供了短暂的庇护,手机、外卖、快递、打车等发达的基建扫清了独自生活的困难。于是逐渐喜欢上这种长久沉浸在孤独中的感觉。他们依靠魔法与社会、职业链接。但这种链接相当脆弱,这种排斥感,被主流认为不适合在社会生存。 我们寻求被爱,愈加重视感情和观念,直到被放在了首要地位。希望能被类似特征的人温柔以待,如机械降神般赐予从未拥有过的确定与秩序。在个体被原子化的时代,我们开始害怕,害怕睡前没人给我们说晚安,怕醒来没人陪伴,怕一个人吃饭。 于是我们被教导适应不同的角色设定。在不同的环境切换不同的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控制自己的状态,包括情绪、心态、表情、语气。在冲突中保持克制,受冒犯维持礼貌,不适的关系一拖再拖,为了眼下的确定性忽略未来的可能性。 实话说大部分人不能熟练的完成这种切换,因为一边做事,一边盯着外界目光,疲惫、焦虑、抑郁总会追上来,被吞噬,终于完形崩溃。 原子化让我们年轻人变得相当脆弱,但这个时代我们没有全民超人。 我们去找面包和啤酒,研究小麦献祭的两种方式。 ʙᴇᴄᴀᴜsᴇ ɪғ ʏᴏᴜ ᴊᴜsᴛ sᴀʏ ʏᴏᴜ ʟᴏᴠᴇ ᴍᴇ, ᴛʜɪɴɢs ᴡɪʟʟ ʙᴇ ғɪɴ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