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杀妻案的悲剧再次说明,门当户对不是婚姻幸福的充分条件,学历能过滤学渣,但过滤不了人渣,真正决定能否幸福的是健全的人格,是不论何时何境都能幸福的勇气,幸福的本质是“奉献精神”。前有北大吴谢宇弑母案,现有211高校的11名硕博联名举报导师黄教授学术造假事件,这些人智商超群,但内核极其残忍自私,甚至具有反社会人格。
为什么?当成功是唯一的社会价值观,急功近利、冷漠自私必将如影随形,必将培养大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校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寻求的根本不是人格,尊重,自立等基本品格,而是看得见的数字。在无处不竞争的环境下,所有人都成为“对手”,职业分贵贱,甚至婴儿在肚子里就开始卷。所有教育方式除了表扬就是批评,我们生活在“恐惧”中。小时候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长大了又想成为“成功人士”,真正的“我”究竟在哪呢?显然,“我”在一味与他人比较中迷失,在不接受自己的普通中自欺欺人。
连成年人都不接受事业失败,感情挫折,不完美……更何况小学生?近年频频出现低年级学生不堪压力自杀事件,父亲一提起就说现在的孩子们承受能力太差,太脆弱,不像他们那个时候。可是这一切的制造者是谁呢?当周遭一切只用成绩来评定孩子的存在价值,当老师,同学,家长都不认同,不关心他,只有打骂和教条式的“为你好”对待他时,他早已成了“空心人”,看不见自己的价值,感受不到爱,干脆选择自我放弃,在绝望中,用生命换取最后的关注。
似乎有些悲观了,但并非不能改变。人的潜能巨大,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自我教育开始,觉察改变,从对待身边的人开始。推荐阅读(不限于)《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书中青年和哲人的对话直接明了,一次次辩论颠覆观念引人思考,带领我们寻找答案。书中主要思想来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评论:
明知: 幸福的本质是另一种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