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丶荼荼(你说我说不说)。发布时间: 2024-04-12 20:11:51 浏览:1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人性是复杂的?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先通过感官感知,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嗅不同气味,舌尖上品尝不同的食物。儿童在好奇的驱使下去边学习语言变认知所接触过的事物,首先学习每一件事物命名。用语言标签将代表事物的对象和概念相关联,但并非真正理解这个事物的真正含义。例如,这是一台冰箱,当一个儿童通过学习,开始可以判断什么是冰箱时。当家长指向冰箱时,儿童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冰箱的名称。每个人都会认为他认得了冰箱,但他是否会知道冰箱的功能?当儿童开始表达出,冰箱可以制冷,那他已经了解到了冰箱的功能。但冰箱是如何制冷?通过什么来获得能量?儿童开始学习到电的功能和冰箱的功能的关联性。可以通过学习了基础的物理知识来了解到制冷的过程如何运作。那这个时候,儿童好像知道了冰箱的很多知识了,通过电能制冷,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热量来降低冰箱内的温度。但这个时候,儿童是否了解什么是制冷剂?那这又是一个化学问题,如何让制冷的冰箱效率更高更省电?这又是一个工程学问题。冰箱是谁发明的?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冰箱从发明和普及用了多久? 在不断追问下,冰箱这个概念的复杂性从广度和深度上无限延伸。当一个儿童自以为知道冰箱是什么的时候,如果没有被人追问过或自己好奇的了解过(即个人反思)。那这个冰箱的名称就是儿童一生所了解到关于“冰箱是什么?”的极限。 当表述人性是复杂的,如同表述冰箱是否是复杂的。冰箱可以是简单的,“冰箱叫做冰箱”,“冰箱可以制冷”...当儿童开始认知他人的时候亦是如此,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在没有反思下,儿童到成人只会记住和认知最简单最基础的概念。当冰箱坏了,该如何修理?该如何及时止损防止冰箱内食物坏掉?该去找谁来修理冰箱?水管工?电工?保安?应付不同情况发生都需要知识,拥有不同知识决定了出现问题后不同的判断和选择。 如同被骗的情况,如果对方在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有意或无意,对方知道在骗你或者不知道。但结果是被骗的人因为不具备这件事的知识,所以形成被欺骗的结果。那是被骗者过于愚蠢,骗人者过于高明?还是骗人者根本无意骗人,被骗者过度幻想世界的结果。那这二者对对方复杂性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二者关系的不同类型,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件事情的复杂度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无限延伸。 不管是人性还是冰箱,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延伸出无限复杂性,所以在认知前必须有一个范畴来限制复杂性的延伸。如果从历史广度上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人性在几千年来并未改变过,未有过改变的事物好像并不复杂。那从知识的发展上,有了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精神分析学,脑神经学....那就可以用不同学科上来论述人性是什么。在马克思韦伯论述的现代化危机中,科学把世界除魅化,“纵欲者没有性欲,专家没有灵魂”。当一种方面的知识因为过度专业化并无法普遍被认知时,因为知识获取成本过高,人便不再把了解对自己“无用的知识”作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无知形成了普遍性便也不会把无知作为羞耻。 所谓大道至简,便是一种无知的借口。制造一台冰箱的背后,有着无数学科背后的知识。但从结果上看,冰箱的设计简约,功能单一。从感官认知上,冰箱就是一个制冷的电器,只认识冰箱到这个程度也许就是一种大道至简。一种自以为是的无知,忽略所有复杂性而得出简单的结论,是一种理性的懒惰和自我欺骗。崇尚大道至简的人都有一种无知而不自知的本质。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星座#星座Soul#w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