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捞起月亮的渔民发布时间: 2023-05-09 22:15:30 浏览:5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认知觉醒 #读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聊聊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要觉得6个字少,思想的高度,不是看你字数有多少,你看着别人几千字的文章,读下来,有可能还没短短6个字给你的启发多。我提出了“道”,但我只是为了表述给你们听,不得已提出了一个“道”字,你不用去执着它是什么道,因为它真的很难说清,我的表述不及他万一。同样,东西可以命名,但名字只是个代号,不代表那个东西,你不要去执着它到底是什么名,所谓的命名根本无法全面说清它。老子告诉我们的是,你无法用言语或概念来完全描述真正的道或名,因为它们本质上是超越言语和概念的。这与佛教中的不着相的概念有相似之处,即一切现象都是无常、无我、空性的,无法被任何一种固定的概念或标签所捕捉和描述。佛经里说的相,指的是一切事物的外观形象,与之对应的是性,性指的是本质。那所谓不着相,就是让你不要执着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应该超越表象,直接观照事物的本质。这就是佛教常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而我们小时学过的盲人摸象就是一个着了相的例子。有几个盲人摸了一只大象,一个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认为大象像是一根粗大的管子;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认为大象像是一片扇子;还有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腿,认为大象像是一根柱子。每个人都对大象做出了不同的描述,但是他们的描述都只是针对大象的一部分,而没有全面地把握大象的本质。其实呢,佛教挂在嘴边是不着相,但做起来又是着相的做法。所以王阳明才说,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佛教总说不要执着于相,总是谈出世,其实就是在执着于相。儒家对于相很执着,总是谈入世,其实就是对相不执着。 举个例子,许多出家当和尚之所以剃发出家,是因为无法承受人情世故之苦,他们选择在寺庙里念经打坐以求内心平静。这种出世思想带有一定的自私成分,因为他们不想承担责任而选择逃避。佛门中人追求的六根清净和不涉尘世的境界,虽然强调不执着于外物,但也反映出了他们的执着。这就像一个人总是强调不在意功名,却说明他还是很在意的。而儒家呢,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儒家学子追求功名和仕途,讲究一个入世,但人生在世,一个有追求的人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恰恰是尊重人性,这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也不谋而合。所以,尽管他们表面看起来执着于名利,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洒脱,顺其本心,这恰恰是不着相。再比如,我们常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就是一个不着相的理解。你以为只有舞台上、屏幕里的,为了挣俩钱的是演员,但其实我们每一个都是演员。只不过,前者在显性的舞台上,后者在隐性的舞台中。大家都在演戏,大家都在舞台上,你不要以为摘下面具之后就是真面目,并不然,面具之下还是面具,好比俄罗斯套娃,你看不到真面目的。弗洛伊德的本我、超我、自我都不够来解释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很难说清的。就好比盗梦空间,梦中有梦,梦中还有梦,你看不到现实的,因为人生如梦,梦如人生。楚门最后能逃出楚门的世界,那是因为那只是个小岛,而且,他逃出楚门的世界后,会不会又掉进铁门的世界、楚霸王的世界呢? 有人听了,很绝望。 但我觉得恰恰相反,你应该看到希望。 你以前执念的东西,可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之大,一度让你崩溃,可能是亲情、可能是爱情,可能是友情,也可能是职场。但就像前面说的,大家都是演员,都是在扮演角色而已,而且大概率你这辈子不可能只扮演一个角色。你上场戏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下场戏可能就是一只哮天犬了,角色落差可能比这更大。生存是宇宙第一法则,在这个法则下,你没法逃掉演戏的宿命,你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地强大自己,从跑龙套一路打拼到一线明星,从没得选角色,到可以自己挑角色。高兴了,我可以演个猪猪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高兴了,我演个孙悟空,大闹天空,你们不高兴,我就高兴了。 人这一辈子,追求的钱权名其实都是表象,我们要追求的应该是更多的选择权,或者说可以说NO且没任何代价的状态。只要你不愿意,没人能逼你愿意。 那样的场景,我想应该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几十年如一日挖隧道,最后成功越狱,在那个下着大雨的晚上,张开双臂,拥抱自由吧。#

评论:
金小涵: 经典之 古典之 文学之 深意之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