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咖啡加一点糖
小娅又如往常,从公司的自助咖啡机接好了一杯现磨咖啡,同事投来好奇的眼神,“怎么,不加一点糖吗?”说罢,又开始对她的一身装扮进行打量,“你这耳环真好看,是mikimoto的吗?上次我去银座也很想去来着,可现在日元低着,人太多了,简直来不及。”
“是啊,确实最近大家都想去那边旅游呢。”
小娅边说着边端着咖啡回到了自己的工位。
关于加糖与否的那个问题,就好像国人的国问,吃了没有。回答不回答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快节奏的魔都,人们的关注点只有利益还有效率。
小娅自然是识趣的避而不答。
又一个冬季来了,一杯咖啡,在这座略显凉薄的城市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名片,想认识陌生人往往从“请你喝杯咖啡开始”。也是最高效筛选同类的方式,有些类似精英人士的学历鄙视链。
以往,一杯星爸爸似乎可以代表所有,而后来,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品牌迅速崛起,追求性价比也并无不可。已经不乏有对于这个曾经的咖啡届扛把子何时退出市场的猜想。
露营风大行其道的当下,一杯店里的外带当然不如手冲来的牛哄,手冲届的豆子和工具又有相应的鄙视链。真是哪里有人哪里就逃不开比较。
小娅对咖啡的了解也是工作以后了。也是从曾经的,这奇怪的苦味谁能受得了。再后来,以往的质疑变成了接受,从加糖加奶,进化到只需要加奶球,之后,体验过咖啡与奶量的不同配比,到如今,黑咖啡也能从容入口。似乎作为一个社会人职场的进化也是品味咖啡的经验进阶史。
初入职场那会儿,正是经济发展的高潮期,有事儿没事来一杯星爸爸。大家都没什么囊中羞涩的经济与精神负担。这也是同事间客户间常用的见面礼和开场白。曾几何时,月饼节收到了某家的咖啡卡也乐于其他月饼券。
那时候的消费是一年更比一年强的。公司的业绩发展也是每年要胜过GPD的两倍的。每个人的title有一两年没变化都好像成为了那家公司的边缘人,面临着残酷的淘汰。那时候,大家无一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在新的东家能发挥更多自己的潜能,岂止是赚钱这么简单。
还有许许多多那时候的瞬间,跟同事们朋友们体会酒吧的纸醉金迷。后来渐渐的,那些喜欢泡吧的同事远离了稳定的职场,有些自己开起了酒吧,有些换了一些jinjin行业继续淘金。
小娅这时候也从前台转到中台,她日常的同事都是那些,下班了就回家烧饭的上海老爷叔,或者是有了娃便活成了某某家长,或者谁和谁妈妈的“无名氏”。小娅因此,也学会了平时按时下了班就到家为自己准备好了食材,第二天再来跟上海爷叔进行烧菜体会交流。在这座繁忙的都市里,也仿佛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直到,突然有某天早上,再也穿不上去年的当季衣服。公司里的妈妈们这样安慰着她,没事儿,我家娃也是,去年的衣服啊,今年就穿不上哩,就是得换新的一批。也有年轻版本的新手妈妈宽慰到,这人到中年啊,就是穿不进单身的衣服。
小娅哭笑不得,我也不是小孩子了吧。可我还没到脱单的那天。
这想要减重的念头就好像,龟兔赛跑里,一直在角色选择,是要做先跑的兔子还是赢到最后的乌龟一样困难。终于,经过了龟息大法的一个冬天,那些黑灰色毫无诱惑力的,又是阴雨连绵的日子过去了。
某一年春暖花开后,小娅拗不过莉莉的邀约,逛了一次商场,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春夏新款衣服。好像,冬眠的理由再没办法自洽,如同小孩子盼望春游般的,小娅的春心也开始了。
最初,也是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又钻进了一个健身房,以看肌肉帅哥的合理理由,来督促自己的锻炼。终究年龄不饶人,减肥也不会放过每一个吃不下苦的人。等待了一个春天后,又是炎热酷暑的盛夏。从春游盼望到了秋游,小娅的关注点也从如何减重,升级到了微胖女孩的魔力穿衣大法—显瘦十斤不是梦。
自从健身计划开启后,厨房待的时间都少了,进而跟上海爷叔的交流机会也变得没那么多。上海妈妈们的话题又好像很乏力的交流不畅。小娅白天做好了工作上的功课,也依旧是一个人。
评论:
海公子: 你好,小说家
作者: 你好!生活家[笑倒地]
作者: 不要刺杀我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