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lReal勋章 #往事 #真实故事
(接上一条瞬间)
但归根究底,还是得拆了再安装的。因为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便就不好再那么去做了。虽然都是学生花的钱,无非就是看给了学校,还是给商家。就利益来说,学生的处境几乎是不变的。
但假若给学校了,那么就落得一种现象,让大家觉得学校和商人是一样的了。这可是使不得的。所以哪怕要让学生多出点钱,更亏一点,也不能让学校的名誉受损。
毕竟不都是同学们自行要求的嘛,一开始不愿交钱买电视,现在就得让你们作茧自缚,多花一点。
除了“晚读之前看《新闻联播》”这一做法外,学校还学到了不少那所名校的精髓和教学系统。其中影响最大的做法之一就是“呐喊式阅读”。
据说是当人放声大喊时,大脑里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使得当事人能够更轻易地记住所呐喊的内容。而且还能宣泄学生被压抑的情绪。所谓是一举两得的妙招。
于是,早读、晚读变成了呐喊,得是有多大声喊多大声。如果三十分钟下来喉咙没沙哑,那说明这个学生没好好努力。
但这当然是不够的。早操变成了跑操;课间操也变成了跑操;就连下午放学后也要强制所有学生进行为时半个小时的跑操。
这可真的是为同学们的锻炼量操费了心,毕竟同学们平时主要都在坐着做题,没有时间做点别的。
跑操,本质上就是集体跑步加喊口号。只是把口号换成了读书;拿着一本书一边跑,一边看,一边喊的。场面就像是“战前演练”一样,甚至有的时候读到激昂的内容,又配合之尘土飞扬、学生摔跤,大概就和“打仗”差不多了。
所以一到固定的时间点,学校附近就会激起连绵不断的呐喊声。知道的当地人就懂了,又是开始跑操了。于是基本不再需要钟表,每天光靠听声就能知道大概几点。特别是学校附近的小摊贩,一听里边“战鼓雷鸣”,就知道是时候该把“战斗的慰问品”摆出来销售了。走读生们通常都是往返学校时在校门前创造不少GDP的;起码我觉得肯定要比来回倒腾电视要高上很多。而且跑操之后通常就更饿了。哪怕到了家就有人备好了饭菜,但在路上也还是忍不住想要补充点能量,通过食欲发泄一下压抑的心情。
但这不就奇怪了吗,跑操本来不就是也为了发泄心情吗。怎么就又落得还得再去进食点别的呢。
不少小摊贩也因此发了财。
但也不总是能这样的。例如大家都知道校园的小卖部能挣钱。于是便就是竞标制度。有一年的小卖部租金竟竞出了上百万。中标方还是学校里的教师们。但租金实在是太高了,于是经营起来多少有点压力。
学校也是体贴,大概是察觉到了老师们困难,要求学校附近不得有任何的小摊小贩,不得外带食物进校。这么一下,小卖部的业绩就增长许多。老师们脸上的愁云也终于不见了,甚至笑开了花,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终究还是为了学生好的,就和那跑操思路一样,绝不是什么形式主义,而是有确实的目标的。
但倘若不是熟悉当地风情的老本地人,初来驾到,刚好在跑操时间经过了校园,指不定会以为里面就是传销集中营;最起码也得是里面某一处是有人在搞传销,不然怎叫喊得那么大声。
一开始也只是在早、晚读和跑操时呐喊。后来为了推广这个行为,还特地邀请了呐喊式阅读的发起人亲自来校讲学。说是“发起人”,其实更像是“教主”。
发起人很实诚,一来就点出了问题所在—光是那点儿时间用来呐喊,必须是二十四小时尽可能地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教主”的话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从那之后,学校推广呐喊式阅读的力度就更大了。于是不光是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切的时间和地点都成为了可能。
上课前、下课后,午睡前、午睡后,吃饭前、吃饭后,晚上睡觉前、早上起来后;在楼道里,在操场上,在花坛旁,在路上,在食堂,在小卖部,在保健室里,在浴室里,在厕所里,在小树林里。
甚至就连那偷偷摸摸谈恋爱,害怕别人知道的小情侣们,都在大声朗诵着;像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等。一听到就知道是从小学开始的老情侣了。
只是到了情不自禁的艰难时,终究还是忍不住,但依然还是大声地呐喊道:“你为什么不爱我!”
假若你在当地的交通运输中遇到了一个大声呐喊,像是在阅读又或是在背诵,又或者是在小声嘀咕的高中生,那么不用怀疑,他肯定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小声嘀咕只是因为他平时太累了,便就没有了力气;但又始终不放弃,以最大的力气去呐喊着。
甚至是那一段时间进校门都不用查询校章,只要有一路走一路喊的行为,又或者是一口好嗓子,那么基本就可以认为是本校的学生了。犯不着浪费时间去逐个检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