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枝甘露发布时间: 2024-09-30 11:54:49 浏览: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一上班,就会陷入到一种莫名的被动状态里。 这种被动状态,是潜意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相反,也是意识对自我认识的不清晰,对自我控制的不完整。其中对自我认识的不清晰包括对自己已知的不熟练。 怎么保持,自己的理性控制呢? 以需求——目标思维,为始终指导。 无时无刻,明确自己的需求,并寻找相对需求所能发挥价值的目标,取而用之,即可。 所以,我之所以会陷入被动恐惧状态中,源于我的意识懒惰或者错误工作导致。即没有时刻明确自己的需求,从而没有明确目标。 从而面对一个外界的事物信息,会陷入到“无主”的状态里,即无法快速识别它对自我的价值。以陷入到被动的控制里。因为意识的“无主”是一种“假死”,死亡代表没有主观能动性,大脑如同木头,身体就会任意被摆布。 其底层逻辑是意识无法调用记忆对外界环境进行有效的方法构建,从而触发潜意识进行习惯性的、保守的“恐惧——沉默——服从”的自我保护机制。 但是这种机制,往往是最直接、最不具有性价比的,因为生物的本能是生存,而生存的逻辑符合短板效应,也就是说,只要活着就好,因此面对“强大的”恐惧物体时,会选择服从,以换取安全。 然而,在人际交往的场合中,一般情况不存在绝对的强大与弱小,要保证绝对的性价比,就要以长远的策略进行处理外界的危险。而非直接的、及时的妥协。 在同事关系中,如何演绎这个理论呢? 需求决定目标,目标体现价值。 同事关系的价值,无非是安全和合作价值。 如果一个同事无法提供安全价值,只能提供合作价值,对待他就应该: 远离,以确保后续的安全; 打击,以削弱其战斗力; 利用,以获取其其他价值; 驯化,以积极的逻辑保证安全; 消灭,如果上述环节都无法保证自身安全,那么只有消灭,以根除后患。 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可以将已经失去安全价值的人类比成狗。即当一个同事无法提供安全价值时,其便成为了“狗”,对待狗应该远离,打击,利用,驯化,消灭。 其中,“利用”便是对于它剩余的合作价值的获取方法。#演绎 #人际交往 #同事关系 #上班狗的日常 #心理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