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夙夜匪懈的Mr.Chang发布时间: 2024-09-24 13:53:21 浏览:1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当代诠释学一直争论不休的是,作者在有效的文本解释上的角色和重要性。而赫施(E. D. Hirsch) 正是其中捍卫作者重要性的人物。赫施强调诠释学的目的,并不是找出文本的意涵(significance),而是澄清作品本身的意义(meaning),即理解作者用他特殊符号所意指的东西;原因是在不同年代、不同解释者之下,文本的意涵将会有所不同,因此解释文本的唯一可能的标准是作者书写时的原意。 而后现代处境下的诠释学,正是趋向取消(undo)作者对解释文本的影响力。他们一方面认定写作原意是存在于历史中作者内在那不能认知、不能确定、不能恢复的内在意图。若以此作为现今读者解释文本的根据,当中存在着认识论的问题;另一方面,后现代诠释强调文本意义产生的场景和时刻,正是由读者藉解释所创造出来的。解释行动是置身在特定的诠释群体中进行,受着群体旨趣与视野所左右,因此作者的影响力在解释的过程中早已退席,对文本解释不再起决定性的作用。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