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人简直是有个啥大病!两页纸耗了我一整天!
我要用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式说我的理解了,哪个哲学大佬想锤我的赶紧来锤!
①莱布尼兹“唯理论”
假设有一幅画,这幅画叫做《世界》,它代表了我们的客观世界(假设其存在的话)。然后有很多的镜头对着它,有iPhone华为,还有尼康佳能,总之各种各样。那么由于每个镜头的色彩表现以及各种参数不一样,拍出来的这幅画也各有不同。但是,即便各有不同,其大致样子也大差不差,为什么呢?莱莱说了,这就是因为真的有这么一幅画,而每个镜头由于都是对着它拍的,所以即便有所不同,那也差不了多少。但是由于镜头(每个人的“视角(指所有感官的综合)”)的滤镜,仅靠镜头捕捉是永远无法触碰这幅画的原貌的。想要看这幅画的真实样貌吗?那就要离开镜头(Point of view),用你的眼睛(理性/Reason)来“看”这幅画。
整合一下,莱莱的理论就是——世界客观存在,但是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是世界在我们之上的“映像”,一切空间的、时间的、因果的东西,都是我们构建出来反应这个世界的。真实的世界也无法“观察”,而要用“理性”去探知。
评论区续


评论:
作者: ②休谟“经验论”
谟谟要说了,“看见上面那一大坨没?现在把它全部忘掉,因为都是胡扯。”谟谟表示,你说理性可以触碰真实的世界是吧?那理性哪来的?真就“天赋理性”呗?可别扯了。理性不也是你从“经验”中得来的?没有“经验”的“背书”,你连“判断”都做不了,还理性啥呀。
飘了飘了,来个例子。假设你想真正了解那幅《世界》,于是你说我要搞一本色卡图谱然后一一对照着看。结果你发现,想要色卡的话,得在你的相机拍到那幅《世界》上找颜色,然后给颜色分类,再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不但所有的颜色都是那幅画上面的,而且还是经过你的镜头过滤过的,而且你还只能对着相机屏幕里的那幅《世界》进行比对。整了半天在这自我验证呢?
作者: 所以谟谟说啦,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跳出自己“经验”的论断都是根据“连续性”假定的猜测,无论是空间的、时间的还是因果的,都是如此。因为“理性”是“经验”构建起来的,没有“经验”的“背书”,理性根本无从谈起。就像你跟一个瞎子描述这幅画多好看,他无论说是还是否,那都是荒诞的,因为他根本没有评判的基础。所以莱莱的话就听一个乐,要说真哲学那还得是我们“经验论”。欸等一下,“我”这个东西也挺可疑的,这玩意既没有可感知的客体,又没有能支持这个观念产生的经验,这啥呀这是。以后不说“我”了,说“洒家”吧。
作者: 其实还有一个康德部分,把这俩都怼了一遍,但是我的脑子实在是转不开了,再说吧。
综合来看,其实感觉“唯理论”和“经验论”有点像“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但是最近刚开始看王阳明,还没看到要紧处,就不妄言了,先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