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春天里 火星移民志愿者发布时间: 2024-12-24 02:30:10 浏览:4 次 发布地: 武汉市 天气: 晴

        #约会好去处 春天里 试图读懂一个人 冯仑先生 移民火星的 渴望 知名企业家冯仑先生 冯叔把 「提取基因,发送到太空, 再到可能的时候重造一个自己」的想法 称为「分身计划」。冯叔说, 「我想给自己做这样一个分身计划」。 2018年9月28号,DSPACE项目的发起人冯仑 在世界知名科技峰会Abundance360的上海峰会现场, 向与会的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届嘉宾以及国内外媒体, 首次公布了DSPACE项目的内容。 冯叔和一位同样对太空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投资了一个新公司—— 曼为科技, 推出了冯叔想要的服务。 「我首先是他们的客户, 其次才是投资人」,冯叔说, 2018 年 10 月 25 日,曼为科技在太原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个太空基因库, 把一批基因样本发射到 950 公里的轨道上。 我一直特好奇,未来的人到底是什么样,人在宇宙当中究竟算什么? 我觉得人工智能、基因生物技术,以及我们现在的所有科技, 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特别清晰又不准确的指向, 那就是未来的人跟现在简单的有血有肉的人是不一样的。 「可是,以目前的技术,以及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限制来讲, 目前在地球上并不能仅仅通过基因就造出人来。 冯叔对技术的进步充满了信心, 「不管是航天技术,还是生物科技,或者别的相关技术, 总是会发展到我们想要的地步。 技术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法律、伦理也一定会跟着改变的。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法律、伦理的改变, 通过那些基因就复制一个【我】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我们目前做的,只是第一步。 未来一旦各方面都成熟了,我们就能继续进行第二步、第三步……」 「比如说,未来火星人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又如何建立? 火星社会的伦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是什么样的? 人类在火星上该创造什么样的的伦理关系、社会关系, 这都是需要专业人士去研究的。」 「第一步总是要有人迈出去的」,冯叔对这样的疑问并不过虑, 「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挠心挠肝的,不做,就觉得不舒服。 为了这个东西,可劲地折腾。 你说靠谱也好,不靠谱也好。不靠谱就不靠谱呗。 那我折腾一下,内心这个好奇心满足一下。 哪怕以后达不到预期,我努力去做了,不就挺好的嘛。」 冯叔告诉我们,在 NASA 的纪念馆, 他记住了两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第一句话,好奇心永远是满足欲望的基础。 第二句话,只有走了太远太远的人,才知道怎么走远。 「你们想一想,自己的基因在太空飘着, 也许哪一天,就能变成另一个自己去往火星,那得多酷啊」,冯叔停顿了一下, 「到那时候,人类就有可能超越现有的文明, 建立更新的、能延续更久的文明。」 冯叔说,「能不能移民火星,我真的不知道。 但我一定要去太空, 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因为我觉得,人类总要走上这条路的。」 曼为 科技 的火星计划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利用现有航天发射平台不断发射太空实验火箭,结合地面模拟来探索基因在太空中的长期保存, 为地球生命物种的多元化保存,提供不同的路径和方式, 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第二个部分是依托互联网建立一个社区, 吸引方方面面对太空探索和星际移民有兴趣的群体, 成为这一项目的火种; 第三部分是在未来合适的时间 逐渐探索移民火星的可能。 这个大胆的想法一度给冯仑的父女关系带来裂痕。 女儿冯碧漪不理解为什么父亲如此热衷于太空移民计划, 她甚至隐隐约约担心父亲有一天会抛下一切, 不管不顾地奔向浩瀚宇宙。 “(探索太空)可能对周围的人来说是不理解的。甚至对你的亲人来说是伤痛。 但是最后会转化为理解, 人类在探索未知的地方时,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普通大众何时能参与这个计划? 冯仑表示,希望在未来5年内开放, 每个人花几万元保存费就能将DNA保存几十年。 曼为科技 发起了如‘火星社会’的社区平台 向大众输送科普性内容与行业最新进展, 哥伦布不是为了发现新大陆才去探索, 新大陆是他探索的结果; 我们相信: 火星不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终点, 而是人类星际移民的起点。

评论:
路过人间(已婚70后): 我突然好像有点明白,为什么匹配度99了[捂脸哭]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