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葵鲤青葙🌻发布时间: 2024-08-03 22:53:56 浏览:6 次 发布地: 合肥市 天气: 晴

        粽子的深夜食堂:怎样的酸,能开夏天的胃(十)🧃 进入三伏天后,暑热之气不断增长,被暑热湿气包裹的人们,仿佛困在了蒸汽桑拿里,这时候感觉夏天好像是没有尽头的。 就在这闷热湿黏痛苦难捱的时候,要是能有一杯酸甜清凉的酸梅汤摆在面前,那绝对立刻能让人双眼放光、精神百倍。 酸梅汤,色若琥珀,酸甜开胃。满满盛上一杯,放进些许冰块搅一搅,让冰块儿们在杯子里丁零当啷地转上几圈,等杯壁凝结一层半透明小水珠,就是最佳的饮用时机。 那酸甜冰凉的汤汁突噜噜地串过齿颊,滚过舌根,滑进喉咙,沁入脾胃。挂在杯口的最后一滴,是舌尖的专属,万万不能放过。这一滴是最后的凯歌,涤荡了溽暑,镇静了心情,刻在了灵魂深处。 酸梅汤的前世今生 酸梅汤已经有千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饮料之一。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从新鲜的梅果中提取酸浆作为饮料,那便是酸梅汤的雏形。 唐代,《大业杂记》用五色饮养人,其中一款玄饮,正是乌润清甜的乌梅浆。 到了南宋,人们消暑解暑便承袭了这般饮品,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提到的“卤梅水”一说就是后世的酸梅汤。 宋代以后,梅汁饮料开始出现,已经比较接近现代的酸梅汤。“炎伏更无虞暑热,夜敲铜盏卖梅汤。”梅汤之名正式出现,是在元代的《饮膳正要》里,其间记载“白梅汤”,可“治中热、五心烦躁、霍乱呕吐、干渴、津液不通”,是以做药食之用的。 明代时蜜煎梅汤则以“湃骨之凉、透心沁齿”的姿态出了场,梅汁的品种也繁多,有“青梅汤”“黄梅汤”“梅苏汤”等。 到了清代,酸梅汤在“资深梅粉”乾隆的授意下,经御膳房的改进成了宫廷御用,因其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所以冰镇酸梅汤也是清宫最为常见的消夏饮品。 酸梅汤真正风行,成为大众饮料,大概也是在清朝,其中尤以北京城为正宗。 据《清稗类钞》记载:“酸梅汤,夏日所饮,京、津有之。以冰为原料,屑梅干于中,其味酸。” 这种盛行的酸梅汤饮料,是从清朝宫廷传入民间的美味。 北京的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就此成了北京的招牌。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路人大有望梅已自解渴,闻声已自清凉之感。一碗下肚,暑气全消。 民国时期,北平的酸梅汤堪称“国民冷饮”。梁实秋、张爱玲都曾把酸梅汤写进文章里。老饕梁实秋就曾写道:“夏天喝酸梅汤,在北平是不分阶级,人人都能享受的事。” 酸梅汤的组成及功用 酸梅汤是中国传统的夏季解暑生津饮料,其基本原料是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冰糖,辅以洛神花、桂花,乌枣、桑葚、薄荷、枸杞等,具有消食和中,行气散瘀,生津止渴,除烦安神之功效。 酸梅汤非常适合盛夏时出现的食欲不振、口干少津、倦怠乏力的人群饮用,加入冰糖后,酸甜清新,津液顿生,犹如暑天中的一阵凉风,驱走暑湿之气。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是传统中医学五味合化理论,而酸梅汤的基本搭配(乌梅、山楂、甘草、冰糖),正是五味合化中“酸甘化阴”的体现。因此,在炎热的夏天,酸梅汤能够帮助我们的身体补充津液。 酸梅汤的主要成分包括乌梅、山楂、陈皮、甘草、冰糖,有时还会加入桂花、洛神花、菊花等,这些成分各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 首先,乌梅是酸梅汤的灵魂,《神农本草经》介绍乌梅“味酸”、“除热烦满”,是一味生津止渴、除烦安神的药剂。洛神花自古以来就是一味去火清热的上好夏日饮品。加上几颗冰糖,还能增加甜味。 然后放入纱布包,大火烧开,煮沸加适量冰糖,再用小火熬煮半天,试想,在熬煮过程中,乌梅、山楂、陈皮、洛神花,各种不同的酸味相互浸染、各占其味,那该是怎样一种扎实丰满的酸甜味啊。当一锅乌汁水开始“咕嘟咕嘟”沸气泡,空气中弥漫起一股泛着淡淡中药味的酸甜,就可以关火熄灶了,在浓得发亮的汤面淋撒上一层桂花,就大功告成了。 甘草是一味略带苦味的中草药,放冰块可减轻涩味。旧时将酸梅汤倒入瓷罐,封口,用冰块镇在容器外面,谓之“冰镇酸梅汤”。这样的酸梅汤冰得极透,一碗下肚,“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比棒冰、雪糕更消暑解渴,老幼皆宜。 乌梅、洛神花、冰糖三样打底,其余则根据个人口味不同随意添减,所谓章法之内,名正言顺,章法之外,各显神通。       一杯正宗的酸梅汤,色泽浓郁,如红宝石般诱人。凑近一闻,那股酸甜的香气扑鼻而来,瞬间让人垂涎欲滴。轻轻抿上一口,先是感受到强烈的酸味刺激着味蕾,随后是淡淡的甜味在舌尖蔓延开来,酸甜交织,层次分明,让人回味无穷。 茶🍵余饭后冥想时间: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青梅汤,碎冰碰壁当啷响。。。#深夜食堂 #酸梅汤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