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书生秋桐发布时间: 2024-05-25 13:11:02 浏览:14 次 发布地: 深圳市 天气: 晴

        2024年读书打卡第16本 📚《思考,快与慢》 读这本书,也正是受这本书里提出光环效应的影响,但读的过程其实挺痛苦的,很多读者也都有同样的问题,大家把问题归结于中信的翻译而不是书本身,毕竟人家作者可是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这本书对于大众的实用之处在于书中很多概念可以使我们避免落入惯常的思考和决策中的陷阱,而我们的大脑可能是靠不住的。 【两种系统】 快思考的系统1和慢思考的系统2 系统1迅捷、直觉性和情绪化,系统2则较为缓慢、审慎而具逻辑性;系统1主要是无意识的,它凭借直觉在顷刻之间做出判断,这种判断基于情感、记忆和长久以来的经验,系统2则要吃力得多,它要不断地检查事实和盘算,但是它“非常懒散”,经常听从于系统1的判断。 【两个物种】 社会人和经济人 “社会人”是在社会学中指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完整意义上的人。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两个自我】 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 记忆自我:我们脑海中储存的,对过去每1件事情的回忆所构成的自我。 经验自我:当下此时此刻的自我。 这两个自我有很大不同,两者没有共性。以幸福感来说,使经验自我幸福的事情,不一定使记忆自我幸福,我们追求幸福要同时满足两个自我。 👉🏻概念补充—— 光环效应: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受到与结论无关而与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物干扰。 锚定效应: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从一个初始值(锚定值)出发,在数值调整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范围后停止。 框架效应: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手术后3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和“手术后3个月内会有10%的病人死亡”,虽然两个表述的意思完全一致,但前者更容易引起受众的积极感受,哪怕受众都是医生(专业人士)。 启发式判断:处理自身不了解的问题时,人们倾向于找到一个简单或熟悉的问题,并用该问题的答案替代真正的答案。 可得性偏见:评估事件时,我们会给予自己有直观感受的部分更高的权重,即忽略或低估自己不了解的部分。比如,高估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贡献程度;高估经常被媒体报道的灾难或疾病的危险程度。 量化公式可靠:量化公式可以帮助修订主观判断的偏差。比如,有评分表帮助的面试官会比单靠主观判断的面试官做出更准确的面试判断。 关于理性:衡量一个人理性的标准是看对方是否知行合一,而不是他的信念和偏好是否合理,即使对方是信仰神佛也是如此。 前景理论:人们规避损失的愿望强于获得收益的愿望,即从损失100元得到的痛苦大于获得100元得到的快乐。从演化角度看,这是因为风险厌恶型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 损失厌恶:所有人都想有所得,但会更努力地避免有所失。损失厌恶偏爱机构或个人对当前生活的细小改变,这种保守主义的做法让我们更希望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引力作用让我们的生命无限靠近参照点。在商务谈判中,有时候要懂得利用厌恶损失的心理,相比与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 禀赋效应:为另外一个重要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 泰勒提出,人们会高估已经获得的物品的价值(因为厌恶损失),除非这个物品的主要属性就是交易(比如钱)。 峰终效应:在作者所举的实验中,被试的手被分两次放到冷水中,第一次60秒;第二次60秒+30秒,后面的30秒水逐渐升温,到最后就不那么刺骨了。让被试挑选一种方式再来一次时,多数人选择了90秒的那种!总的来说,人们对某段体验的记忆约等于体验的峰值强度和体验结束时强度的平均值。换言之,比起过程或过程长度,结局更为重要。 快速鲁莽的系统一,缓慢严谨的系统二,绝对理性的经济人,厌恶损失的自然人,总结过去的记忆自我,体验当下的经验自我。两两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支撑,恰如阴阳,对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产生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能从书中读到这些奇妙的效应,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利用它们,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咖啡]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今日份读书笔记 #读书打卡 #阅读 #与souler共读一本书 #人性 #自省 #想要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 #我们都在奔赴各自不同的人生 #经济学 #生命的意义





评论:
Souler: 书生总结这个不错。很有诱惑力
作者: [笑哭] 一般般
苏泽: 这本书,难度系数五颗星,纯科学理性逻辑需要很高的定力。真给力[你开心就好]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