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我承认,那时的我显然过于乐观了。
1
项飙教授抬头,看着我,这么说。
在我问及如何看待自己当初对时势的判断时。
过于乐观。
这也是2023的我阅读2020出版的这本对话录时
经常浮现的感觉。
这正是吴琦说的“一种日常的、普遍的怀疑”:
在今天,对人对事的期待不敢过高,
机会都很脆弱,又充满风险,
希望经常以各种理由落空,
更经常在落空之前自己先放弃。
2
我本人,对于当下和未来是相当悲观的。
但聊天中项飚教授仍坚韧地梳理各种可能,
一如当初他和吴琦在对话中想做的:
①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
②在全球化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小世界;
③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3
何其有幸‼️
能得到老师当面解惑:
一方面,对书中的观点脉络更清晰了;
另一方面,当时的很多疑虑得到了阐释,
眼下模糊不清的方向也得以厘清。
4
📚《把自己作为方法》
✍️牛津人类学教授项飚&《单读》主编吴琦
许知远如此评价:
这本小书,将成为一本迷你的经典,
不仅因为其思想和洞见,
更因为它示范了一种对话的形态,
如何诚实、充满好奇且敏锐地理解他人、厘清自我。
确实如此。
我们就从“对话”讲起吧
5
所谓对话
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诚实地交出自己,
敏锐又好奇的互相审视,相互理解
并邀请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在此,对话就是
一个声音和另一个声音的碰撞,
一种观点和另一种观点的对抗与迭加,
是一种经历向另一种经历展开和接壤,
形成更广阔的场域。
6
在对话中,“个人的经验问题化”了
①通过思考确立边界,厘清自我
我就是我,是当下时代和环境下的自己,
是过去和现在的一切思想行动的总和,
并指向可能的未来
②碰撞中边界被打破再重组,再打破再重组,
一切都动态地行进,在动态中寻得平衡
我们互相理解、对抗乃至接纳,
观点和经历开始迭加并延展,
使得各自的特质更坚定也更丰富
③我们的观点仿佛神经元,一个勾连上另一个,
一个链接撞上另一个链接,
旧的认知和新的认知结成了网
④个人与他人、与时代、与世界都落在网上
我们借以定位彼此以及彼此的小世界,
而最上面就是整个世界的大图景
7
在这里
个人经验成为一切观察和思考的出发点,
是一切图景由以展开的枢纽,
此之谓:
把自己作为方法



评论:
Souler: 解读的有点多了
童行者: 呀,见到本人了啊
𓇢𓇡𓇢: 这本书加在书单里一直没看,现在在看到你发的这篇文章后,计划赶上日程[地铁老人看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