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事件的热度已经褪去了,通过这个事延伸一下来聊聊,怎么防范别人通过婚姻骗钱?
其实你只要找三种人,把他们所在行业的大数据拼凑到一起,分析就出来了。
第一种是媒婆,婚介机构。
第二种是做财产登记的,房产过户或者夫妻间加名。
第三种就是做离婚析产官司的律师。
开始,进行,结束。这就是婚姻的三个阶段。
三种大数据拼出来,不同收入家庭列个表,答案一目了然。
比如,张三家总资产1个小目标,李四家总资产100万。
张三家的儿子和李四家的闺女结婚,或张三家的女儿嫁给李四家的儿子,结果都一样。
张三儿子有一套2000万的全款房产,儿媳妇刚结婚,就要求加自己的名字,大概率是不会被同意的。
如果儿媳怀了孩子,她要求加名字,这仍然可能还是会被拒绝的。
那什么时候加名字的概率会大增呢?
时间长了。
如果是儿媳妇,结婚生育多年后加名字的概率会大增,如果是女婿,需要的时间会更长。
那怎么再让进程加速呢?
假如儿媳忽然变成了大网红,年收入几个W,从收入剧增的那一刻起,加名这事就会不再是个事了。
不就是0.2个小目标的房产嘛,加。
或者我们把这个模型改一改,假如李四家庭的总资产规模也是1个亿。
这个儿媳又是独生子女的话,那加名字的进程也会非常快。
好,再把模型改一改,张三和李四家庭的资产规模都缩小到2500万。但还是这套2000万的房子。
这时又和前文一样,还得要等多年年以后了。
因为资产占比增加了。2000万占1个亿的1/5,可是要占2500万的4/5。
说白了,根源就是占比过大。
总的来说就是,要被加名的这套房产相对于这个家庭的总资产占比越小,越容易通过;相对于儿媳妇或者女婿家庭的资产占比越小,越容易通过;相对于儿媳妇或者女婿的年收入越小,越容易通过。
否则就需要生育加上漫长的时间。
所以,你大概率只能得到与自己经济实力匹配的财富。
有人说,我婆婆对我很好,我老丈人对我很好,虽然我是低收入者,原生家庭也没钱,但是他们还是一上来就在房产证上加我名字。
这种当然有,但是大数据告诉我们,这种案例可以忽略不计,小概率的事没有意义。
那堆乱象里面找不到答案,答案就在数据里面。
你有钱,别人就愿意提前相信你,先给你钱,你没有过钱,那么对不起,得先有个孩子,还要等好多年。
你越是不需要的时候,供应越多,你越是急迫,越是难以得手。俗称,一个人很难得到自己迫切需要的东西。
当然,你可以忽悠富二代拿到一些小东西,比如买个包,或者让某个白富美给自己买个表,这些可以有。
但涉及大额资产,前面那条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当然也有特殊案例,但依然没有跳出规律。你在决策的过程中被骗,是没办法的。
也有女明星误以为自己嫁入豪门,结果婚后重出江湖不停接戏,给老公还了一茬又一茬的债。
也不排除有个别人真爱,上来就把全部财产给对方,但是站在数据角度没意义。千金难买我乐意,这种小概率事件,不值得,也没法去分析。
中产以上家庭,大数据显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已经很强了。
那来聊聊最后一类,穷人家庭的自我保护意识是否很差呢?
我们以为的未必是事实,相关专业人士们给出的数据显示,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样。
许多发生在穷人家庭的所谓婚骗事件,本质上讲,是无奈。
俗称你不给别人一个骗你钱的机会,你根本没有办法娶妻。
穷人家庭的自身条件,是无法进入婚姻的,除非你愿意露出软肋,吸引异性。
那么在这个故意露出软肋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引来大量的职业骗子,好比你买回个越南新娘,回头跑了。
你买的时候,自己已经知道有一定概率会跑。
什么土壤长什么树,只要有利润空间的地方,就一定会诞生职业骗子。
慢慢地,当职业骗子把这些人骗光了,并且对周围人形成了预期管理,当所有人都知道的时候,职业骗子们挣不到钱了,也就散了。
一个村民被骗的案例,也许只是村里的笑谈,多个村民被骗,村里人就慢慢接受了,婚姻没法买。
条件到了,那就能找到,你并不需要给对方钱,条件到不了,那么一个人过得也挺好。
穷人,其实同样精明。
他们不是因为傻被骗,而是因为过去的预期让他们觉得,暴露软肋,买婚姻的成功率很高,所以采取了这个决策。
随着成功率的下降,他们自然会放弃。
这就是成功率影响了人们的预期,随着村里二舅们砸锅卖铁供出一个个二本大学生毕业后送快递,外甥们迅速懂了,一步到位少走十年弯路。
看懂了么?没谁不精明,智商都在线,无论富人中产还是穷人。
你不用替别人操心,操好自己的心就行了,这不是在打击你的善良,而是让你不要低估别人的精明。
总有人问,那些卖不出地的城市怎么运营,这些天网上热搜看到了吗,有些地方燃气,水,高铁票纷纷涨价;有些地方,在进行精简缩编。
还是担心担心自己吧,你能不能越来越好,取决于你对气候的判断,你对环境的理解。因为不精明的人,每过十年,就自动消失一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