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4-28 08:12:20 浏览:9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其实很早就知道杨本芬和她的《秋园》,但直至看了《但是还有书籍2》、了解了《秋园》的出版过程后才真的想去看这本书。 书小小的一本,很好读,也沉重。读的过程中,我无数次会跳脱出书本如同附身变成了她:抬眼是在出门前将自己拽住用刷子从头至尾刷个干净的父亲,低眉是和着刺骨冰碴深一脚浅一脚的水田;耳边是母亲细细的叮嘱,心头是未来不明的道路。读完后,不会想自己喜欢或厌恶书中的那个人物,因为我知道,这些个出现在书中的这些或好或恶、或温暖或刻薄的小小的人,是真实存在过的,却也已经都不在了。 犹记得在书店里第一次看到《100ge人的十年》时的震撼,也忘不掉匆忙买回家后,读到全书不到三分之一处位置时那从心底泛上来的徒然笼罩全身的寒意。我一直对那段L史存有“好奇”,却又不忍直视。因为直视看到的也可能不是真实,一如柏拉图洞穴壁上的投影。 可L史终究是会用各种不经意的方式存留下千奇百怪的拼图碎片,或散落人世间待人拾起,又或随人消散无声又无息。#这是我读,只是我读 #书页间的2022

评论:
盲仙客: 沧桑感!
喀喇昆仑的使徒: 历史总是沉重的,如果你通过沉重的眼光看;我们讨论那段历史时,我们的背景就只有书本上和记忆力的那些社会共识下的东西。而我们从来都习惯于对时代里的人或人群进行道德层面的斥责。我们的记忆里,所有的谴责都是没有历史的、经济的、国际的、气候的综合知识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促使下的结果呢?是自由主义影响下的知识分子视角,也是人本主义的文化视角。这个视角评价大事是不行的,但是评价人心感受,是足够让读者感同身受了的。
喀喇昆仑的使徒: 更关键的是,我们无论在时间间隔、还是所在地域、还是牵涉人群、还有我们对人心复杂的理解这四个层面上无法让自己相信一切都彻底过去了。有个叫FF的女作家,曾在前年写了一本书跑到国外去发表。我相信,她的心里首先是带着恨意的,因为作家之间的利益纠葛;也同时有着惧意的,因为她实际上在纠葛里已经从个人主义角度上看完全失败了。写书人最不喜欢被各种管束,因为他们喜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由。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说说,一个有灵魂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