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本书看的是《父亲》,所以看到这里也是父亲我理所当然以为都是讲跟父亲相关故事,没有仔细揣摩为什么是《消失的父亲》,没想到是关于反家暴的,这本书是听完的,听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可能从小到大身边这种家暴的情况不是很多,关于家暴的案例都是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所以第一次这么深刻的体会家暴还是很震惊的。
“据全国妇联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0.81亿个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曾经遭受过暴力等虐待行为。”
“全国妇联前几年做过一个统计,一个被家暴妇女平均要被打三十五次才会报警,平均要尝试七次才能够彻底离开施暴者。不离开有很多原因,有性格原因,有现实原因,也有许多外人不知道而当事人又说不出口的原因”
这些统计数据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会觉得很难理解,就像文中女主人竟然能够忍受十几年,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被打流产了,简直匪夷所思,我想要是我第一次就马上离婚,但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想当真在那个处境下不一定能那么坦然和果断,会有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的牵绊,特别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真的很难割舍。
我很庆幸在我二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希望假设以后真的不幸遇到了能记得娅妍的不幸遭遇,有勇气及时抽身。
“家事,报警也没用的……”
这句话是今天一个网友在我的小🍠的一篇帖子评论区留下的,我的贴子跟此毫无关系,但是也碰巧我刚好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书里的一句话:“一个人打了个陌生人,法律会惩戒;打了自己的亲人和孩子,却成了家庭情感纠纷,内部矛盾,不但大家都劝受害者原谅,司法也往往从轻处理。可是家难道不是最应该让每个人都感到安心和温暖的地方吗?在家里被打,不是反而应该重判吗?因为挨打的人没有防备,家门又紧关着,外人不知道,这相当于偷袭和暗算,难道不是更卑鄙无耻吗?一个人长期遭受家暴,她会对整个世界和人生都失去信心,危害更大,为什么你们反而认为一个人在家庭内部施暴,危害会比较小呢?家人难道不是人吗?”
所以看到她评论的瞬间我仿佛看到屏幕那头打下这句话的人的无助和绝望。可是很抱歉,我无能为力,只回了一句,尽快逃离,只能自己保护好自己。
作者说家暴发生的原因通常有两个,一个是打的赢,一个是没有代价,所以想要减少家暴要么就是让施暴者付出代价,要么就是打赢他。
希望这个世界少一点家暴吧。

评论:
让我抱着你睡觉: 这个是要对比来看的,各地区家暴发生频率不同,家暴的对象也不一样。女打男甚至不被定义为家暴。在法律法规中,家暴的定罪比故意伤害罪其实更严厉。而经济管控在法规中也属于家暴。
作者: 噢噢噢原来还有那么多说法呢,谢谢科普呀